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解析】司马牛其实有兄弟,不过他的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所以他说自己没有兄弟。于是,他就问最有学问的同学子夏,子夏很聪明,他也知道司马牛的问题,于是也像老师一样开导他。
可惜的是,司马牛的忧郁症最终还是没有改善,终于,司马牛在鲁国自杀身亡。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两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说不要去太在意生死和富贵,只要努力了,该是自己的跑不掉,不该是自己的也抢不来。有这样的心态,在这个时代就能活得自然一点,自尊一点,自由一点。
申枨
12.38(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解析】孔子为人谦恭,说话很是注意不得罪人。从前,孔子很少用这样的全面否定的说法,记忆中只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用来抨击统治者的。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说?因为人老了,容易偏执抱怨,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认为,无欲则刚。只要有欲望,就有可能被引诱,就有可能失去原则和志向。至于申枨,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孔子的弟子申党,字周。
【现实解说】无欲则刚,有欲则容易受骗。如今骗子横行,利用什么骗人呢?性欲和物欲。
第十三部分 论仁
孔子学说中,仁是一个重要概念。千百年来,我们讲仁爱讲仁德讲仁政,但是究竟什么是仁?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所以,所谓的仁爱仁德仁政等等,都不过是忽悠。
什么是仁?仁不是爱也不是德,更不是舍己为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怎样受人欢迎的与人相处的办法。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学问不同、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仁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仁并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仁者就是适应社会者。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们有关仁的问题,多半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告诉他要改正什么,然后就能与人和善相处,就能适应这个社会,这就是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逐步为“仁”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仁”的作用逐步夸大。渐渐地,“仁”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进而神化以及神秘化,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这个时候,“仁”俨然在“礼”之上了,成为一种虚无的需要修炼的东西。
当“仁”虚化掉之后,就逐渐接近于“道”。最终,孔子发现“道”比“仁”更牛,于是孔子开始讲道,并逐渐用“道”取代了“仁”。这标志着孔子在晚年已经成为了道家。
只不过由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讲“仁”,仅仅在去世前一段时间讲“道”,因此后世淡化了孔子的道家归宿,也刻意忽略了孔子以“道”替代“仁”的事实,而进一步发扬孔子的“仁”,因此,“仁”成为孔子的标签。
在这一篇,可以清晰地看到“仁”是怎样由人到神的。
13.1(15.10)★★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