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解析】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卫国之后,子贡来提这个问题。孔子很高兴,说你要干什么事情,必须先学习好相关的知识。你要当官呢,先要好好学习诗书礼乐。为什么孔子这样说?因为子贡学习不努力,孔子认为他的知识不够。
之后又说去给卿大夫打工,看上去这句话有点跑题,实际上非常重要。从前,孔子的思想是学习知识要给国君打工,他很不喜欢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认为这不是为国效力。可是现实残酷,国君都成了摆设,而且自己周游列国都找不到给国君打工的活,弟子们要生活要前途,不给卿大夫打工实在不行了。所以,这里孔子提出来可以给卿大夫打工,但是要是贤的卿大夫。
这应该是孔子第一次开口鼓励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之后弟子们才纷纷去作家臣。子贡的原意倒不是想去做家臣,但是得到老师这样的回答,也算是给师兄弟们办了点实事。
什么是仁?这里,孔子的答案是:找份好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就要先把这个圈子混熟,结识圈子的领袖,与圈子里的实力派结交。
13.2(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析】乍一看,这段话没有问仁。实际上,终身可行的,就是仁。那么,什么是恕?按《说文》:恕,仁也。按《声类》:以心度物曰恕。按《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这样说来,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位一体。
从恕的结构来说,恕者,如心也。也就是说,恕就是将心比心。
子贡学习不太努力,老师讲太多道理也记不住,所以干脆来个懒办法,朝老师要精华本。孔子给的答案果然很简练,就是一个字,随后还给解释。孔子行走江湖多年,什么都比较看得开,因此认为一个人生活中最好的心态应该是“恕”。为什么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因为子贡喜欢卖弄,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孔子就曾经讽刺他卖弄以及多嘴,所以这个时候再次指出来。
这应该是子贡离开学校之前向孔子请教,而孔子对他的忠告令他受益匪浅,因此一生对孔子都很崇敬。
什么是仁?孔子这里给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这句话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个社会就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不用讲那些不着边际的道理,只要人人记住这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非常实用。譬如你不喜欢被人大声骚扰,你在公共场所就不要大声说话;你有急事坐地铁,可是电动扶梯左右都站了人,你没法向上走,于是你就明白应该站在右边,左边腾出来给赶时间的人走;你希望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就应该给别人说话的自由;你看见狗屎在路边,你会骂狗的主人太缺德,那么你就不要让你的狗在路边拉屎。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社会文明就已经很高了。
13.3(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