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没有畏惧。”

【解析】孔子总是对弟子们说:言多必失。同样的话,不要再说第二遍。遗憾的是,孔子自己没有做到,这样的话又说了一次。更加遗憾的是,果然出事了。

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孔子的这段话是不正确的,并且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驳斥这段话的根据来。

孔子说了:“我非生而知之。”后来韩愈在《师说》就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者不惑,只能说对他已经了解的知识不惑,对于他所不了解的知识,怎么能不惑呢?

孔子又说了:“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不是忧吗?后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就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仁者怎么能无忧呢?仁者无忧,是对自己无忧,对父母、对朋友、对家庭、对国家,怎么能无忧呢?

勇者不惧。什么是勇者?子路是勇者吗?不是,用孔子的话说,子路只是“好勇者”,卖弄勇敢的人。孔子怎样定义勇者呢?孔子说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才是勇者。所以,怎么能说勇者不惧呢?

孔老师,言多必失啊。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忧有惧有困惑,但是要懂得破解,不要在忧惧和困惑中停留太长时间。

13.20(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流传后世),有言论流传下来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

【解析】这一段解说,还是李零先生的最好。

鲁国的叔孙豹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叔孙豹出访晋国,晋国上卿(相当于宰相)士??迎接,问叔孙豹:“古人有句话叫做‘死而不朽’,什么意思?”士??没等叔孙豹回答,自己就说了:“我们家,在虞以前就是陶唐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周朝是唐、杜两氏,现在晋国最强大,我们又在晋国是士氏,我们这个家族是不是不朽?”

叔孙豹说:“以我听说的,好像不是你说的这些。你这叫世禄,世代做官而已,而不是不朽。鲁国从前有个大夫叫做臧文仲,他死之后,他的话还能世代流传,这才是不朽。我听说啊,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留下言论。能做到这些,历经多长时间都不会被废弃,这才是不朽。至于您刚才说的,也就是保留了祖上的姓氏,守住了宗庙,使祖先能够得到祭祀,这样的家族,每个国家都有。并不是官越大,钱越多,就能不朽。”《左传》原文是这样的: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里,“有德者必有言”完整地说应该是“有德者必有立言”。不朽分三等:立德立功立言,第一等的立德同时拥有第三等的立言,所以,上古的圣人都有言论流传下来,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而某些统治者强迫老百姓背诵自己的言论,想要不朽,这就是“有言者不必有德”。

同样的逻辑,孔子常说仁知勇,也分成了三等,于是第一等的仁者拥有第三等的勇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仁已经成为了精神,对仁的追求就成为了一种理想。仁者就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通常是无畏无惧的。所以,“仁者必有勇”是正确的。

说来说去,孔子还是在给仁下定义,描述仁的特征,把仁赋予更多的内涵。

【现实解说】仁者有勇,但是不一定有知,如果这样,仁者就很容易有勇无谋了。所以,有勇无谋的除了可能是傻瓜之外,还有可能是仁者。

13.21(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解析】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