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2 / 4)

,不如说一个自勉的榜样。

然而这会儿的庞统却还是半抬杠地说道,“若是没有机缘巧合,任她蔡氏再有才,还不是孤女一个。”

“士元,似乎很在意出身。”诸葛亮扬头问道。

被对方一语点中心事的庞统轻咳一声,故作老成地回应道,“吾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当然蔡氏的才学还是不容置疑的。”

“士元言之有理。不过孔明以为机遇虽是难得,可治学更为重要。”诸葛亮说着站起了身,双手拢袖挺直了腰板自信道,“唯有潜心修学,当伯乐来访之时,吾等方能一展千里马之才。”

庞统眼见好友在江边长身挺立,白衣飘飘,心中不禁萌生一股羡慕之情。要知道庞统之所以会如此纠结于蔡吉的家世。是因为庞统自身的家世十分平凡,祖上既没有为官为将,眼下族人之中亦无出仕之人。出身寒门的他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得在士林打响名气才行。可偏偏庞统的容貌也如他的家世一样平庸,在与士人结交当中常常会因此受人轻视,甚至干脆被吃闭门羹。在经过数次不愉快的经历之后,庞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也只有和诸葛亮在一起时才会敞开心扉讨论学问。因为诸葛亮不会因他的容貌而轻视他的才学。

然而只有十七岁的庞统又怎会甘心屈服于士林“以貌取人”的陋习。这不,此刻的他就被手中布告上的一句话给吸引了,“不论出身,不论容貌,只论才学。”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吗?或许吧。毕竟对方是个十多岁的女子,缺乏威信,会求才若渴没什么好意外的。想到这里,觉得有些怦然心动的庞统,便向诸葛亮征询道,“等伯乐?孔明难道不想毛遂自荐?”

“要是真碰上了明主。那毛遂自荐也无妨。”诸葛亮爽快地回应道。

“孔明可有明主之选?”庞统追问道。

“尚未发觉明主。”诸葛亮说到这里停了一下,骤然回头向庞统,“士元,汝该不会是想去东莱?”

“蔡府君既然出了此题,吾也能答此题,前去东莱应聘,又有何不可。”庞统带着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将布告折好塞入了衣襟。

“可是东莱现下正依附于冀州的袁绍。袁绍此人志大智小,绝非明主。”诸葛亮皱眉道。

“此事吾也知晓。不过吾此番去东莱解题应聘,而非是要去投靠袁本初。正所谓合则留,不合则走。留不留在东莱并不重要,只要让天下人知晓吾庞士元能解蔡安贞之题即可”庞统狡黠地一笑道。按照庞统的初步打算,他就是想通过解答蔡吉所出之题来在士林打开名气。如此一来,荆州扬州等地的士人便不会再因为他相貌平庸,家世不显,而轻视于他。

然而诸葛亮见庞统说得轻描淡写,却不由急得直跺脚道,“士元,此事非儿戏且不说自海路北上东莱路途凶险。汝一人前往东莱,万一有所差池,那可怎么办?还有先生那边怎么交代?”

“叔父那边就拜托孔明替吾解释了。反正是要游学,去哪儿都一样。”庞统说着也站起了身。在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之后,他又转身向着诸葛亮伸出双手肃然道,“孔明,吾与汝不同,吾是等不到伯乐的。要想名扬天下,唯有靠自己这双手”

且说年少的庞统正盘算搭船北上一鸣惊人之时。身为始作俑者的蔡吉却在三千三百名步骑的护卫下,于兴平二年十一月回到了东莱郡。没看错,就是三千三百人原来那日蔡吉在将包括李达在内的五百骑兵分给了吴硕救驾之后,袁绍翌日就又拨了三千步骑给她。美其名曰,为平定青州巩固东莱军力,并顺道保护蔡吉回东莱。而更为热闹的是统领这三千步骑的将领赫然就是平贼校尉张颌。

张颌,字儁乂,河间人。原属冀州牧韩馥部军司马。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遂任平贼校尉,成为了袁绍麾下的一大猛将。不过现年刚三十出头的张颌,并不知晓自己未来会有“河北四庭柱”,“魏之五子良将”等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勇名。此时的他一心只想着到了东莱之后该如何自处。

确实,用三千步骑护送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