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忌也。且统军在外的人,也不应同时主持内部政务。”
“臣与主同者亡”的意思就是臣下的权威与君主一样就一定会灭亡。因此郭图虽没有正面回答袁绍的问题,但他所表达的建议已经十分明确。那就是无论沮授与麴义是否已被曹操收买,以他二人目前的威势,都应该引起袁绍的重视并加以压制。故而在听完郭图的一番分析之后,袁绍不由自主地便摸着自己的长须点头道,“公则言之有理。看来朕得有所作为才行。”
下午为小朋友买东西去了。变成晚间更新,还请大家见谅。(*^__^*) 嘻嘻……
第三十一节 功高震主
第三十一节 功高震主
“混帐小小蔡安贞竟敢如此忤逆于朕”
大殿之上袁绍的咆哮声几乎掀翻了屋顶一路传到殿门之前。而事实上,大陈国的宫殿不过是由当初的袁府改建而成,其规模远不能同许都的宫殿相比拟。因为在袁绍看来调兵南下许都消灭曹操远比兴建宫殿来的紧迫。就这一点来说袁绍确实要比他弟袁术更具有霸王的资质。然而在胸襟气量方面两人却同在伯仲之间。话说自打那日袁绍与郭图、逢纪、审配三人密议后不久,袁绍派去东莱的使者就被蔡吉解送回了邺城。据回来的使者禀报说,蔡吉不仅退回了袁绍送去的印绶,还附带奉上了一封措词颇为犀利的檄文。而袁绍在听完那篇檄文之后,便有了以上这般激烈的反应。
面对主上的雷霆暴怒,大殿之上的文武大臣却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都投向了端坐袁绍右侧的于吉身上。毕竟当初正是蔡吉将于吉引荐给袁绍的。如今蔡吉公然发出檄文与袁绍决裂,身为袁绍近臣的于国师总该有所表示才对。
承接着周遭不怀好意的目光,顿觉头皮一阵发麻的于吉,赶紧向袁绍拱手表明立场道,“陛下息怒。蔡安贞不过一介女流,瞧不清天命之所归,故而才敢以萤烛之光与日月争辉。”
袁绍在听罢檄文的一瞬间也曾对于吉有过怀疑。不过这会儿耳听于吉如此评价蔡吉,大感舒畅的袁绍当即大手一挥点头宣布道,“于国师言之有理。朕这就点兵十万东征东莱,让那蔡安贞瞧瞧究竟谁才是天下之主”
在场的文武大臣耳听袁绍突然之间要发兵讨伐蔡吉不禁一片哗然。却见沮授率先出列进言劝阻道,“陛下三思。三军为讨伐曹操,早已整装待发,粮草亦已陆续发往内黄、繁阳诸县。陛下若是突然下令转攻蔡吉,则不仅三军士气会受损,粮草也不易周转。”
袁绍本就对沮授心存芥蒂,此时自然不会将对方的劝谏放在心上。然而这一次反对转攻蔡吉的人还不止沮授一个。这不,站在沮授身后的郭图也跟着出列进言道,“陛下,蔡安贞不过是癣疥,曹孟德才是陛下的心头大患。只要陛下南下一举荡平曹孟德,俘获刘协小儿,则天下各路诸侯皆会奉大陈为正统。届时区区蔡安贞之流又何足挂齿。”
不可否认郭图远比沮授更了解袁绍的脾气与性格。同样是劝阻袁绍东征,郭图的一番话就直说到了袁绍的心眼里。因为他十分机灵地拿曹操做了靶子。不知为何袁绍对战胜曹操似乎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历史上袁绍为了活捉曹操,没少放弃过一些绝佳战机。哪怕在得知粮仓乌巢被袭之后,袁绍还是固执地要先攻破曹操大营,再回援乌巢。结果平白让曹操成就了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当然仅就战略上而言,郭图的说法也是十分正确的。只要能在军事上消灭曹操,那对方就算再怎么花样百出也无济于事。
袁绍经郭图这么一提点也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于是他轻咳一声,找了个台阶下道,“那好。就等朕将刘协小儿抓来邺城之后,再看看那蔡安贞是何反应。”
众人眼见袁绍暂时放弃了东征蔡吉,不约而同地都在心中暗舒了一口气。要知道如今袁绍虽已称帝,可天下间,乃至袁绍治下的四州,仍有不少人奉汉室为正统。因此只要袁绍一天不消灭许都的汉室小朝廷,大陈就一天不能成为天下人眼中的正统。
袁绍显然也很很清楚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所以他跟着就话锋一转向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