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嫌疑人进行缜密的排查,这个过程开始时异常艰难,灰飞烟灭的爆炸现场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作为证据的蛛丝马迹。侦破进行到一个月的时候,一名退伍军人的自杀终于扭转了几近穷途末路的局面,这名在部队上受到良好人生观教育的军人,退伍后不幸跟一名品行粗劣的女人结合,她有着诸多理由对他不满(他生性老实,在她认为这算是懦弱),重点针对事件是政府对退伍军人的待遇问题。她多次逼迫他向村里和乡里县里讨要说法,而退伍军人认为这样做有损他在部队上受到的良好教育。于是他的妻子愤而收拾细软回了娘家,退伍军人在第N次去丈母娘家接妻子未果的情况下,途经村支书李想家的花生地,不知道一瞬间什么力量驱使他做了一件荒唐的也是致命的事情:趁着雨夜,他拔光了李想花生地里的所有花生苗。治保主任是一名沉迷并擅长探案的高考落榜生,第三天他就联合乡派出所,向退伍军人出示了他作案的铁证――其实很简单,退伍军人没有处理掉沾满泥巴的雨靴,他们拿着雨靴对花生地里留下的鞋印进行了比对。这个事件发生在李想灿烂死亡前的半个月左右,其时,被拔掉花生苗的村支书李想慷慨大度地从乡派出所保回了退伍军人。此后,颓废的退伍军人不再去接自己的妻子,每天坐在饭桌前喝老白干,截止到把自己吊死在房梁上,军人院子里的荒草已经疯长到淹没了军人的膝盖。
李鱼非常具体地对王铁讲述退伍军人,主要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据此,人们完全有理由把李想的死亡与退伍军人的自杀联系到一起,这个推理思路非常清晰合理:退伍军人出于因待遇而引发的拔花生苗和被拘留、婚姻失败等一系列问题,对李想心生仇恨,在此驱使下孤注一掷制造了一场爆炸。二、(李鱼在此时话锋突转)李鱼从来就没认同过上面这个推理,她确信,退伍军人是因为备受良心和灵魂的拷问(他深为自己所受到的教育跟自己行为的相悖而痛苦),并且感到继续活下去很没有意思,才把自己吊死了。
按照李鱼的认识,制造爆炸者另有其人,但假设真的如此,差点把案件侦破到穷途末路的办案者们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对于死去的人,再多加一条罪名又有何妨。何况,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退伍军人并非爆炸制造者;相反,他具备最有说服力的嫌疑。
王铁抚摸着李鱼软软的头发,说,我知道,你在用感性看待那次事件的最后结果。但你要知道,有时候感性是极不可靠的一种东西。
8.两个短信
母亲离开之前,李鱼答应了一次于姓男人的约会。答应这次约会只跟她自己剧变的心情有关,现在李鱼认为她有必要迎合一下母亲的苦心,出于对这个命运不济的女人的怜悯。她不认为这是自己对母亲的让步,并且,她也并不因此就原谅母亲对自己的冷漠。
于姓男人有过复杂的情史,这一点,在他们约会开始他就对李鱼做了必要的交代。他自己认为坦白这一点很重要,以后她会慢慢发现,曾经有过的情史让他洞悉感情是个什么东西,甚至包括他并没有涉足其内的婚姻。他还认为,对于他们的年龄来说,有过情史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李鱼当然赞同于姓男人的观点。
当时于姓男人请李鱼在一家海鲜店吃饭,中间李鱼拿出手机分别给张黎明和王铁发了一条内容相同的短信,大意是告诉他们,她在跟一个男人相亲。两三分钟之后,手机发出来信提示,是张黎明,回信异常简短:是吗,好啊,呵呵。
这个短信没有超出李鱼的猜想,一段时间以来,张黎明一直用此种方式对她进行着敷衍,这敷衍里有一种明显的推拒的力量,每次读到类似短信,李鱼都感到心里疼痛。有时候她甚至希望他对她的短信装聋作哑不予应答,但是张黎明不这样做,他有信必应。在交往之初的一到两年里,他们有过如胶似漆的时光,李鱼的电脑里至今保存着一个加密文件,里面下载着张黎明写给李鱼的三百多封电子邮件。后来因为工作日趋繁忙及一些小变故,他们把电子邮件改成短信,每晚通过短信互道晚安。再后来,这些短信日渐稀少,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