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37年之后,御座的背后有一扇很大的玻璃窗。郭嵩焘从南面的门口进入室内,并立即面向坐在龙椅上的咸丰皇帝下跪。
在书房里的对谈显示,咸丰皇帝有相当的准备,他首先告诉郭嵩焘到天津出勤的目的。在回话当中,郭嵩焘指出建造西式战船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加强海防的手段。咸丰认为在当时财政困乏的情况下,这是十分冒进的做法,虽然郭嵩焘勉强同意这个说法,但还是坚持西人既然从海上来,中国就要面对海上的挑战。当咸丰要求直陈有关国内的问题时,郭嵩焘强调要清楚知道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因为以他的看法,大部分政府官员所知不多,故未能解决问题。他希望咸丰在关注国事上树立一个榜样,来提高士气,去除腐败和堕落的风气,只有这样做,才能召集能干的文官武将到政府里任事。咸丰点头称是,然后开始闲话家常,问及郭嵩焘要带多少家人,陪同他到天津。又问到郭嵩焘是否留宿在圆明园里供翰林编修居住的宅院。咸丰知道郭嵩焘出身翰林,故有此问,但事实上郭嵩焘因园舍无空位而留宿在朋友家里。最后,咸丰从他的龙椅上慢慢地站起来,示意这次会面就此结束。郭嵩焘立即起身,往后退了几步,再次跪下,然后一边呼喊愿吾皇吉祥,一边慢慢地退出房间。
咸丰和郭嵩焘在圆明园内结束这次会面之后不到两年,这个宫苑就因为入侵的外国军队而沦丧。不过,海防上的失败并非郭嵩焘的错。事实上,郭嵩焘在字里行间抱怨,尽管获得皇帝的信任,但无法让亲王僧格林沁听从他的建议。他觉得中英之间的问题仍然可以透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但这位蒙古亲王对于反对他向英国挑起军事冲突的忠告,却充耳不闻,而且这位鹰派的亲王还公开辱骂郭嵩焘懦弱和毫无爱国心。结果,郭嵩焘在他到天津就任后没多久,就离职而去,因此他没有亲眼目睹僧格林沁在大沽炮台所挑起的灾难,造成了北京遭到劫掠和火烧圆明园等恶果。
当郭嵩焘于1860年从天津返回北京奏请开缺回乡的时候,他在一个四月天与几位友人一起到圆明园的别苑清漪园,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游历。郭嵩焘在他的日记里描述他们一行人,首先走过园里的左侧门到勤政殿,然后沿着殿后的石山走到玉澜堂,他跟友人们还看到殿里的龙座。
他们在玉澜堂后面散步,然后抵达东暖室去欣赏一尊大佛像。当他们登上夕佳楼时,饱览了昆明湖的景色,楼阁相照耀,气象万千。然后他们泛舟至以万寿山做背景的大报恩延寿寺。他们从这里爬上了独一无二、全部以铜铸成的铜殿,跟着就到山上一座凉亭,俯瞰整个园林。在山的另一边,他们找到了一座壮丽的庙宇和饶有趣味的买卖街。这条刻意造出来的市集,包含了街道和店铺,以及小桥流水及凉亭,“颇有江南景致”。
圆明园的黄昏岁月(4)
之后,他们再次坐着舟艇到鱼藻亭,然后回到勤政殿的后方,他们在那里发现两部进贡来的脚踏车,“制法极精巧”。他们在勤政殿附近的东朝房用午膳。到了下午他们驻足在三层高的文昌阁,郭嵩焘在第二层楼见到一座自鸣钟。接着他们游览灵雨寺,远望瓮山(即万寿山)楼阁,“掩映烟树间”,认为从来没有见过此等奇景。他们从寺左的云香阁,以及寺右的月波楼,可以欣赏到种满松树的山腰,以及园里的亭台楼阁。可是,由于风大,他们不再登舟继续游览,在廊如亭短暂休息之后,他们就离开这座宫苑回家了。他们差不多只游览了园景的一半,而郭嵩焘对此从未见过的、极其精妙的美景,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座清漪园跟圆明园一样,在英法联军入侵期间,遭到严重的破坏。不过,此园后来由慈禧太后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这座颐和园成为今日北京近郊唯一保存良好的帝王宫苑。郭嵩焘在日记里记载,他是于1860年4月到此游览,距离英法联军烧毁之前,仅仅六个月而已。在清漪园遭遇到破坏和修复之前,郭嵩焘在日记里留下惊鸿一瞥。他在起程回家之后,应该会后悔没有去细看壮观的圆明园。当他在湖南老家听到圆明园被毁,以及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的消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