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5 / 6)

中式娱乐表演,因为他不能理解表演的内容而感到厌倦,所以一点趣味都感觉不到。其后,他们一行人很不寻常地被带去参观“九州清晏”内的皇帝寝宫。蒂进的观察记录如下:

无论是实景或图画,我都从来没有看过比这更迷人的地方。我们乘坐用黄绳拉动的雪橇,从这里跨过雪地到另一边。我们在那里参观了五座跟北京那些庙宇一样漂亮的庙宇,但它们所在的位置却优于北京的庙宇,除了它们是建筑在山坡上的台地之外,也因为周围的景色和假山,以及水景一览无遗的视野。对岸漂亮的建筑跟整个区域构成一幅难以言喻的美丽图画。在庙宇之巅,辽阔的视野尽览了北京城和这座迷人的宫苑……在中国绘画里所能欣赏到的景致以更高的规格展现在这里。美景让人心荡神移。

荷兰人刚好赶上与他们的中国东道主共度热闹的元宵佳节。他们于2月3日晚上在大校场看戏和欣赏烟火。第二天早上,他们跟乾隆一起在圆明园里的正大光明殿共进早膳。他们于2月5日再一次欣赏烟火,并在观看两条舞龙追月的节庆表演之后,就在隔天离开圆明园回到北京。

荷兰人能如此广泛地参观圆明园,似乎主要归因于乾隆宠臣和的热情款待,荷兰人称他为“和中堂”。和有耐性地向荷兰人讲解如何分辨不同种类的金鱼,陪他们在结冰的水道上游览,甚至参观乾隆的寝宫。范巴澜注意到,皇帝的寝室由整齐的中式家具布置,摆设了少量的书本和一些价值连城的珍宝。

荷兰使节团也参观了万寿山下一座极其壮丽的新宫苑,应该就是清漪园(晚清时改名为颐和园)。他们更观看到乾隆乘坐雪橇在结冰的湖(应当是昆明湖)上滑行。范巴澜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浏览到长春园内西洋楼的欧式建筑群。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和没有让这些欧洲人去观看那些属于他们自己风格的建筑,但是在乾隆的赞同之下,和送给荷兰使节相当珍贵的礼物,并以角力、摔跤、音乐、烟火和乾隆御前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他们。范巴澜也看过以汉白玉铺成的地板和挂上许多灯笼的正大光明殿。在当时,很可能没有一个欧洲人比范巴澜能观赏到更多的圆明园景区。

荷兰人跟英国人不同,他们没有挑战东道主的体制,所以不会有芥蒂,而事实上他们正巧跟朝鲜使臣一起抵达,并恭贺乾隆登基六十周年的大庆,也给了这位高贵的老皇帝一个好印象。荷兰使节团对于跟朝鲜使臣一起向这个天朝大国进贡,似乎也无怨言。

荷兰使节团在1795年2月8日又从北京回到圆明园,出席在“山高水长”举行的更大型盛会。在这个场合里,蒂进和范巴澜对乾隆的风采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注意到乾隆身躯挺直,没有任何人扶持,他的身材要比一般人为高。荷兰使节于2月10日在紫禁城接受另一次召见,乾隆除了赠予礼物之外,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国王(当时已经流亡到英格兰),强调自己的宽宏大量,但在维护中国体制上,保持不可动摇的立场。荷兰使节团在2月15日离开北京,在他们南归的路上,顺道游览了杭州,于1795年5月9日回到广州。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使节团出访的成就,礼仪明显多于实质。

阿美士德使节团来访

由于乾隆皇帝把英国人与荷兰人视同朝鲜人,为进贡使臣,因而他未能领会到欧洲人在中国出现的历史重要性。即使马戛尔尼爵士尝试在圆明园里刻意地公开展示当时最先进的加农炮来引起乾隆的注意,但乾隆却完全没有因警觉而产生忧虑和不安,连他庞大的官员群里也没有人立刻意识到这些枪炮的潜在威胁。当英法联军在1860年占领圆明园时,两门山地榴弹炮依然安静地摆在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建筑物里,跟无数的玉石、罐子、珐琅器和钟表放在一起。这些枪炮被收藏的方式跟珠宝和罐子没有两样,显示出乾隆把这些枪炮仅仅视为新奇的玩意而已。

这些由马戛尔尼爵士带来献给乾隆皇帝的枪炮,和三辆由朗格戈(LongAcre)的哈契特(JohnHatchett)制作的优美舒适之马车,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一直被放置在一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