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真假难辨--是京邑之内顶好的。”
念善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他放弃了继续,任凭那人一直自说自话,闭目打起坐来,手中的挂珠开始一颗一颗在指间后退,嘴唇翕动,似乎在默默背诵经文。蔡申玉将篮中之物清点整齐,没有打断他,也没有因为被冷落而气恼,习以为常似地起身把东西逐一入了木橱,惟独留下那坛桑落酒,揭了封,就着刚才的碗倒了小半盏。
老和尚阖眼竞坐,石头一般定根不动,数他的珠,诵他的经。
两人相对而坐,再无言语。山坳的冻气从夹缝里匍匐而入,凉凉地浸着屋中的人。炭火奄奄一息。他坐了约有两刻钟,念善的经像是一卷没有止尽的书轴,越滚越长,听不到头。他终于自己拿起碗,一饮而干。
“时候不早,我回城去了。”他拍了拍膝头,徐徐而起。
老和尚手中的念珠单调地被拇指一个紧接一个扳下去。全没有送行之意。
他低下眼睛,转过身走向那扇每一次打开都会磕上槛木的门,把它推开时费了一点劲。不过膨胀的光线很快就迫不及待朝他涌来。从昏暗的屋中看过去,他的肩膀就像塌了似的,一块很大的白色随着光往下沉陷。他狭长的影子在地上一个四方的纯白色块中拖得很远,仿佛一根刺,笔直地指着席上念佛的老僧。
佛珠麻木不仁回转,周而复始。
“爹,“他的背影伶仃地立着,声音极轻,“娘坟前的茶花已经开了--你不去看一眼么?”
念珠的拨动声停了一瞬间。像被凭空抽掉一样。
但在短暂的消失后,声音回到原位,又像是从来没有中断过一样。
他微微仰了仰头。严冬的天在山坳间望过去压得更低,山外之山大雪临顶,都掩不住浓浓倦意,就着三尺冰霜昏沉沉睡去。朔风改不掉无情,擦肩而过,也要将他身上的皮削去一层似的,足以冷透骨头。地面余下的雪一如他娘亲坟前的茶花,纯白剔透。等这个冬天过去,气候回春,那些花便会慢慢谢尽。
沿路下山,他一步一步踏过那些石阶。
来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回途中朝下行走,他忽然想起了过往,仿佛他的一生在倒退的石阶上开始逆行。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杯中一枚圆月佼好,桌上落花飘香。醉过去的一瞬间有些庆幸,差一点打破了他的“糊涂“,差一点抓住了那只手,差一点让压抑的思念在那一夜盈满而溢。可偏偏半梦半醒之中,那只手安静地抚过他的发鬓。他闭着眼,不敢掉泪。
十八岁的时候,捧着那碗水引饼,一个人坐在墙角闷声吃光。仍记得自己舍不得合上的那扇窗户,暖阳斜照,窗口投进来一束干净的光,甚至看不见灰尘飞舞。只是白色,干干净净。他吃下最后一口,满足的笑容里有些发酸,抱着空掉的碗,呆呆坐了一下午,没有背书。
十四岁的时候,先生头一回冲他发火,赶了他到后院的墙下罚站。手背被板尺打得生疼,他正皱着眉毛吹气,那个人居然也溜了出来,陪着他站。两个人浑然忘了前因后果,嬉笑一日,三月的桃花谢在彼此肩头,粉白妖娆的一片,特别好看。
十一岁的时候,他在关上的屋子里对着窗外一只喜鹊发怔。四面封闭的感觉像极了那一年的四道院墙,他忽然觉得害怕,揪了被子,缩成一团趴上床,只拿眼瞧着喜鹊儿晃头晃脑唱曲子。一不留神睡了过去,醒来时却见那张脸凑到了跟前,目光狡黠地冲他直笑。
十岁的时候,他跌在门槛边的石板上,疼得直掉泪珠子。那人无奈地回了头,用糖葫芦哄了半日,他倒是撒开姓子不起来,最后索姓摊开手脚,横竖不离地。结果是被挠痒挠得直伏在那人怀里打滚。
八岁。
他仰躺在那株古樟木下,望着一片铅灰的四角天空。那一次,死亡与他不咸不淡地打了个照面。
很多时候他都会想,入殡之时,他的棺木便用那株烧死的樟树来做,黑色的木,黑色的漆。坟前也有茶花,从他母亲的墓碑旁长过来的,一样纯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