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 / 3)

满满一船人面色俱黑,铁青无比。蔡申玉抱着头,沮丧地把脸埋在膝前,撞了两下。

靳珠有个怪癖。金匠做久了,养成习惯,若见了金器银器铜器等金属器物搁在眼皮子底下,嘴上立刻便会做出评价,除非真是极好的东西,否则出口一定是个“俗“字。蔡申玉每次打点了铺中当入的首饰来给他赏玩,听得多了,并不稀奇,可那汉子听了想必难免火冒三丈。

怎料那人呆住半晌,却赫然放声大笑起来。

“你这人倒比你这脸蛋还有意思。”汉子的刀折了回头,轻佻地拍了拍靳珠的脸颊,目中流光。

* * *

长生殿内奉着九百九十九盏檀瓠明灯。

“九“乃无尽之数,灯火是以为“无尽藏“,昼夜不息,抄持殿内诸事的僧侣每隔三日便要查看一遍瓠内灯油的存量,令人挨个把灯油重新斟满,以免油料耗尽而熄了这长明灯。

求购灯油的银钱从平日寺库收来的赎金中抽取,虽然灯盏数目繁多,用油匪少,可那一笔油钱于禅觉寺所得金银之中不过沧海一粟,不值一提。只是添油的活儿颇累,须得有人来做这份苦差罢了。

时已三更过半,山坳鸦黑,佛堂门窗死锁,里头涨满的火光蠢蠢郁动,仿佛随时皆会撕裂窗纸,一溜烟窜到寺外乌七抹黑的树丛中去。

几位执事的僧侣此刻却无一人安眠,聚在长生殿内一张板桌前,赶算年末寺库收支的账目。

“前两天光禄主簿大人捐施的十五箱金罂,可曾收好了?”

“已收好了,只是贮存金罂的厢房已全满了,我新开了两间,和昨日大鸿胪寺捐来的珊瑚、犀角和螺杯暂时搁在一处。等正月开春,宫里还得打赏哩--也无须急于一时,我琢磨着到了二、三月再分kai打点一遍。”

问话的大僧侣听后徐徐点头,稍微打住话头,伸头朝内殿扯开嗓子喊道:“念善!油可都添满了?”

念善慢吞吞注着油的手微微打了个颤,脸上的皱纹在灯火中显得极为凹陷,略一说话,嘴边的痕迹便显得格外苍老。他身体佝偻,攀在梯架上摇晃两下:“还没,约摸还有一两百盏”

“这老家伙,究竟上年纪了,手脚越来越不利索。”僧侣拧回了头,不满地对其他人抱怨。

“我看他也快动不了啦,“一人咯咯地笑了起来,声音压低,努了一下嘴说,“不如,过了年就把他换了罢。这些年新进来的‘白徒'有几个也养到十二、三岁年纪了,添灯油这活儿不求力气,只需手脚灵巧,便是小孩子也能做得。”

说到这里,一名僧侣面上微露不悦之态,咬牙道:“说起来,若是当年把他儿子也带来,如今倒恰好是样样活儿都做得的年纪,可惜便宜了他,叫那小子在外头教唆乡民,招揽了我们的生意去!”

其他诸位僧侣也一阵愤然,非议不断。

念善何曾不将那些话听在耳里,冷在心头。他的脚愈发哆嗦了,忍不住合掌做了个阿弥陀佛的手势,为不知此时此刻身在何地的儿子乞一个平安。

一声佛尚未念完,便忽地听到长生殿大门“咣啷“一下被什么撞开了。

众人唬了一跳,连忙起身看时,却见一个彪形大汉满面笑容地一脚踏着门槛,一脚跨入门内,如入无人之境。僧侣不禁骇然。殿中因存放之物贵重,往往在僧侣们殿内议事算帐之时,外头由山门到大殿四周都有数目不少的僧人看守,如今却不闻风声,一个大活人硬生生闯了进殿中,如何能不心惊?

“何人擅闯佛门净地!”一名年轻气盛的和尚抢先喝问。

“嘿嘿嘿嘿,和尚莫急,“那汉子便是舟上坐在靳珠一侧的人。他昂头大笑,丝毫没有冒犯后的惭愧和歉意,倒是一如既往大大咧咧,做了个双掌合十的手势,慢悠悠一拜,倒也似模似样,“既然是‘佛门净地',本大爷自然是来听听佛法,受一hui教的。”

说罢,不等那群僧侣开口,他紧接一句:“和尚,本大爷要问问你,‘十恶'里头都有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