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把想法说了,秦放鹤倒也没拦着,“我有个朋友叫杜文彬的,也是同一科的二甲进士,他有个族弟,今年也进京了。人我见过,才学自不必说,人也腼腆内向,如今在城里赁着一个院子。杜文彬有些担心他自己应付不来,也闷坏了人,正想找个可靠的过去分担,不如我就荐了你去。一来交个朋友,二来相互切磋,也能彼此进益,你以为如何?”

高程家境不错,但也只是相对于章县平民而言,到了这寸土寸金的京城,就什么都算不得了。

清河府又不比人家有会馆,若单靠他个人财力,也只好与陌生人分摊同一院落的一间屋子罢了。彼此不熟悉,性情也不了解,终究是隐患。

故而听了秦放鹤这话,岂有不欢喜的?当场谢了又谢。

秦放鹤笑道:“顺水人情,倒也犯不着谢,只一点,京城多人才,多奇葩,你可不许见猎心喜,拐带人家沉迷术数。”

说得高程也笑了,“如今我也改好了,偏你揪着不放。”

当天下午,秦放鹤又去向师父师娘报平安,去翰林院销假。

白云村距离京城不算特别近,所以他回来的也不算最早的。同科榜眼隋青竹祖籍北直隶,就在京城外围,据说半个月前就正式开工了。

销假后,秦放鹤也没急着回家,而是蹲在翰林院外逮人。

天色渐暗,孔姿清等人陆续从里面出来,见了他,也是欢喜。

一行人闹哄哄去酒楼开席,说起这几个月的大小事宜,秦放鹤这才知道,京城几个月风云变幻,又刚好赶上翰林院三年一考,众人的职位都有了些变动。

新科进士入职翰林院后,并未高枕无忧了,期间还有大小考试若干,而最要紧的,便是三年一次的统考。

这次过后,似康宏等未能直接入翰林院核心的二甲进士,也有可能再次获得进入内部深造的机会,在翰林院担任低级官职。

而赵沛等三鼎甲,则会根据个人表现和意愿进一步分流。

秦放鹤的老丈人,原翰林院学士宋伦调入国子监任司业,而宋琦宋老爷子为了给儿子腾地方,主动辞去国子监祭酒一职。

天元帝很喜欢他的谦和,加封太子少师,入宫给诸位皇子讲学,也算变相升官了。

秦放鹤点点头,一一记下,又看向赵沛和孔姿清,“那你们呢?”

第100章 翰林院(二)

翰林院只是直属皇帝的中央部门的统称,内部人员机构和职能非常庞杂,包括并不仅限于为皇帝皇子讲史,起草拟定各种诏书、祭文,审核并保管各处衙门送来的卷宗文档,编撰修订史书,协助历届科举,担任监考官,协助整合鸿胪寺对外接待的卷宗等等。

简单来说,大禄朝翰林院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只有历届殿试三鼎甲和后期反复考核后升上来的少数二甲进士,也就是世人尊称的“某翰林”。

这些人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直接接触权力核心,只要不犯大错,基本不用到基层历练。

尤其三鼎甲,后期各部、国子监等各处中央机构轮一遍,大概率有机会入内阁。

而隶属翰林院的外部则由大量二甲、三甲进士构成,日常工作就是世人更熟悉的修书和整理卷宗典籍,上升空间不大。

三年考核过后,如不能跻身翰林院内部核心,则出路有二:尖儿去六部,从主事做起,慢慢往上爬;剩下的数量最多的,等候外派。

而外派名额有限,便是小小七品知县,也未必抢得上,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派不到的,一辈子窝囊,可能还不如地方举人混得好;

派出去了,多数也是穷乡僻壤,天高皇帝远,大概率一辈子无法返京。

昔日章县县令周幼青,也是正经进士出身,可就因为没能进翰林院,花了足足十多年才勉强弄了个七品县令……

若非遇到秦放鹤,时来运转,保不齐这辈子就要老死地方了。

康宏顺利通过考试,进入翰林院内部,授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