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2)

听见问话,方惊梦般回了神, “。”

“从前如此?”

“不。”

回答完好一会,方遽然惊觉,刚才机械般的回话何其不妥,当即急语补充道:“回殿下,因为翰林院人员减损严重,上官才将改了旧制。从前,吾等值宿一般为两人。”

可答完后,脑中复盘一回,心里又咯噔。

刚般回答不不妥?当着那人的面人员减损严重云云,会不会以为在反讽,讽刺杀性重?偏又提旧制,那人会不会多,会不会以为思念旧朝、对如今个掌权者不满?

不得罪了?会不会被记恨?会不会被拖出去?

书架那边似有极轻的笑声,听得不大真切,稍顷,有沉稳的脚步声渐近。

陈今昭在见对方迎面时忙惊垂了眼。或许人在高度紧张时真的容易出差错,明明内心已告诫一万遍,视线万不可落那人右侧下颌处哪怕半寸半毫,但只要一抬眼,那蜿蜒盘踞的刀痕保管第一时间印入的眸底。

姬寅礼走临窗的案前撩袍落座,稍微抬眸,将陈今昭从上至下缓慢打量一番。

细看愈发白净,目光清正,气质干净偏文弱,加之清逸的美姿容,应极讨京中闺阁女儿家的喜欢。

“家中有何人?”

“回殿下,微臣家中有母亲、妻儿及小妹。”

闻言,姬寅礼倒稍显诧异,没对方瞧着年岁不大,竟有妻有子。不也,若非已成婚生子,探花郎少不得被京中豪绅或官宦人家榜下捉婿,便也不会如现今般得十分拮据。

如此也能推断,其妻族必定家世不显。

感对方的目光落在身上有段时间,陈今昭浑身僵硬如那案桌旁的盆栽,直待那股视线从身上移开,整个人方似重新活了。

“平日里都读些书。”

问话的时候,姬寅礼随手翻开案上厚厚的那卷《天工开物》。在看,类奇技淫巧的书,应那探花郎用随便打发时间的。

“近段时日公务繁忙,臣下未……未抽得出时间多读书。”

陈今昭声如蚊蚋,自虚了三分。

其实早些年的时候,会每日早温书,背些经义注解,文章诗赋,为的有朝一日能去书院做个先生,教书育人。可后,眼见着辞官越越无望,渐渐有了懈怠的心理,对经史子集也不再那般上心了。如今,更重拾喜欢的杂学,开心。

姬寅礼啪的合上案上的书,抬了眼皮,看向距离足有十步余远的人,“年纪尚轻,有大好前程,莫要荒废光阴。杂学经学根基与治世镜鉴、以及律令实务类的研习典籍,要常翻、常读、常记,温故知新,不可懒惰懈怠。”

陈今昭心猛得一跳,为何话听像似对寄予厚望。

姬寅礼未等多加细,身离开。在路经旁侧时,意味深长道:“以后见本王不必站得那般远,吾非噬人恶兽,不吃人肉。”

罢,与那公孙桓笑着离开。

第13章第 13 章:赋文

姬寅礼带公孙桓从翰林院出时,早有宫监捧着三份官员履历在那候着。原那公孙桓早在摄政王进值房前,让人寻了个脚程快的宫监,去那架阁库里取那三杰的履历。

见殿下的目光投,公孙桓问:“殿下可要看下?”

刚与探花郎的一番交谈,姬寅礼对其印象极佳,遂招手道:“将那探花郎的履历先拿。”

公孙桓忙从三份履历里找出陈今昭的,呈递去后,又将手里羊角灯提近了些。

姬寅礼边缓步慢走,边一目十行的阅览。

吴郡乌成县人氏,耕读人家,家世门第不显。幼年失怙,先于乌成县学,秀才及第后,举家迁去郡城,入东林学院进学。太初五年中乡试第八名,年少成名,一时轰动吴郡。

后因求学举家搬入皇都,拜国子监助教袁守仁座下。

姬寅礼的目光在袁守仁名字上停两息,忽微挑凤眸,问:“探花郎与其恩师可有龃龉?”

“殿下睿见,果真都逃不开您的法眼。”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