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知道吃起来怎么样,所以,我们只能给你30文一斤。”
“掌柜的都说米看着就好,既然看着就好,那米还能坏到哪里去?北方虽然种不了水稻,不是种不了,而是大家都不肯冒险去种。如果以后我们北方都种了水稻,掌柜的,你是不是就可以省下了去南方买水稻的车马费了呢?光这一笔开支,想来也都比买我们家的米要多得多了吧?”仲秋小脑袋一扬,又接着道,“再说,掌柜的是个明白人,想来在这米行做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这米的好坏只把一搭眼就会看得出来,掌柜的,你真的敢说咱们家的米不好吗?”
掌柜真的有些愣住了,这小姑娘多大?这也太能说了吧。
半天,掌柜才有些缓过神来,看着仲秋突然笑了起来:“好,小姑娘说的好。如果你们家以后都是这种米,那我就包圆了。以后不用你们送来,我们去车拉。这样,我们就算是交个朋友,每斤白米我给你32文,今年就这样,明年我直接去车你看怎么样?”
仲秋想想自己家的白米也是做了假的,虽然米质不影响,但是外观却是好太多。再说,32文一斤还真不少了。
于是想了想,就点头了:“好,掌柜是个敞亮人,我们就交掌柜这个朋友了。明年的水稻只好不会差,今年是我们家第一次试种,也没有经验,明年种出来的水稻肯定会比这个好些。既然掌柜的这么,那就这么办吧。”仲秋一锤定音。
白米仲秋只拉来了1250斤,全部都称过了四氏粮行,得银:40000文。
拿到了银子,方老爹和王兴文都有些兴奋。再看仲秋小模样,连方老爹都不得不服气。
“小姑娘,还没请教贵姓啊。”掌柜的想抓住这个商机,自然要打听清楚。
“掌柜的,我们家姓王,你到大王庄一打听王兴文就知道了。”仲秋做成了一笔生意自然是高兴。
从米行里走出来,王兴文已经把银钱自动地交给了仲秋收着。
方老爹的银钱自然是自己收好了,大家想着来县城一回自然是要买些东西回去。
仲秋他们一走,掌柜却是吩咐了一下店里的伙计自己回头去了后院。打开了纸笔,开始写信。
这北方种出水稻的事,他自然是要和自家主子说一声的,这来回运费是小事,这北方能种植水稻的话,会不会也是主子想的事呢?
把今天的事和大王庄的事说一遍,这才派了个人往京都去了。
仲秋他们在县城里逛了一大圈儿,看看天到了下午才往回转。
仲秋给探春和半夏都买了一副银耳坠儿,至于方氏,仲秋则是给她买了一副银手镯。
这回她们家已经搬出了老宅,她们姐妹戴些首饰就是王秋月再眼馋也不能跑上门来要了吧?
回到家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