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2 / 4)

四平八稳,除了说了几件她幼时的事,再嘱咐他别冲动之外,再无一字,没提她的处境,没提她的心情,但他还是从中看出了小姑娘的惴惴不安,抓耳挠腮的想了许久,试图掏尽肚子里的话,写一封长长的信来安抚小姑娘,但写来写去,最后他一肚子的话,最终只化为四个字:信我!等我!

千言万语,不如灵犀一点。他要说的,她都懂,何必纸上作文章,只让她在流香庵看着就好,看他如何为她出气,为她撑腰,为她只手撑天!

送出信后,郑秀对着京城方向冷笑一声,敢趁着他不在京中就欺负他的未婚妻,毁他的姻缘,真是好狗胆,不管是谁,就等好儿吧!

也就在裘怫收到回信的同时,郑秀也收到了长安从京里传回来的消息,幕后黑手找出来了,有两路人马在背后出手,拼命往裘怫身上泼脏水的是凉国公府,而花了大力气查出李氏杀夫这等隐秘往事的,却是建平伯府。

事情的经过,就是建平伯府查出了李氏杀夫的事情之后,就往凉国公府透了消息,准确的说,是给凉国公府的老太君透了消息。当初在杜府,刘玉燕吃了大亏,事后郑秀又亲自跑了一趟凉国公府,和凉国公及世子长谈一番,最后凉国公出面压下了这桩事,还把刘玉燕禁足了一个月。再之后,凉国公世子夫人又邀了裘家姐妹参加牡丹宴,算是把这事儿彻底抹平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冷静

但刘玉燕怎么可能服气,她年少气盛,又一惯受老太君宠爱,连长房嫡出那些姐妹都要让她一头,从小到大,她就没吃过这么大亏,到最后,裘怫屁事儿没有,还被当成了准亲戚走动起来,她却被禁足不说,还沦为笑柄,这让她怎么能忍。解除了禁足之后,她就整日服侍在老太君的身边,时不时就要说裘怫几句坏话。

老太君本就疼宠她,也觉得在这桩事儿上,凉国公处置太过,郑秀再得圣宠,也是凉国公府的外孙子,哪有为了一个还没有过门、出身又低的未婚妻,就按着凉国公府的面子往脚下踩的道理,老太君气恼儿子孙子没骨气,对郑秀低了头,自然就对裘怫越发的不满,只恨裘怫现在还没有过门,不是她的外孙媳妇儿,她就是想教训裘怫都没有理由。

偏在这个时候,建平伯夫人辗转的把李氏杀夫的秘闻送进老太君的耳朵里,老太君顿时就生了大气,她这个外孙子,跟她虽不亲,但到底流有她的血脉,娶个门户低的也就罢了,毕竟这是太后做主,太子保媒,老太君再不愿意,也不好说什么。可怎么能还有个杀夫的生母?这也太过分了,那等毒妇,能生养出什么样的好女儿,将来别又是一个杀夫的毒女。

然后再被刘玉燕怂恿几句,老太君当场就拍了桌案,一定要搞臭裘怫,毁了这门姻缘。她不但亲自派人往外头传谣,更进宫了一趟,在太后的耳边吹风,只是太后是个谨慎的人,并不是很信老太君的话,但这事儿又确实严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太后还是派人去调查了,如果确属谣言,正好能替裘怫正名。对于郑秀自己看中的女孩儿,太后还是有几分维护之心的。

可是调查的结果却令太后大吃一惊,谣言成真,那么这门姻缘就真的需要再斟酌了,所以,才有了一道懿旨把裘怫送入流香庵的事。太后其实并没有完全否决这桩婚事,因为有明觉大师的箴言在前,后来太后也听郑秀在耳边提过,明觉大师还把手持多年的念珠送给了裘怫,赞她是有福之人。所以太后就觉得,兴许裘怫有些佛缘呢,她的名字,都和佛字很接近呢,说不定在庵里抄抄经,念念佛,能化解她身上的戾气。总归,裘怫离及笄也还有三年,正好这三年里,就让她沐浴佛光,总不是坏事。至于婚事,眼下不论,且看三年后如何。

接着太后又召回了许嬷嬷等人,自然也是存了一份磨砺裘怫心性的念头,想瞧瞧在困境中,这姑娘是否能挺得住,毕竟荣国公府上无长辈护持,下无兄弟扶持,将来她要是嫁过去,两个小儿女就要独立支撑荣国公,郑秀是太后看着长大的,自然不担心,但裘怫一介小门户出身的女子,有没有那份能力且不说,最起码她自己的心性必须足够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