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夫人顶嘴,只能强按怒气,低眉顺眼道:“想是我那侄儿季敏书,如今正正好十七岁,他打小读书好,两年前就过了童试,我舅舅看他看得极紧,整日里拘着读书,从不放纵他嬉戏玩乐,打算明年再让他下场。”
所以老太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虽然季家不知走了什么霉运,这一代阴盛阳衰,只得了季敏书这一个儿子,虽是妾生的庶出,但季家三房人就这么一根独苗,期望极大,绝不会让这根独苗娶一个庶女回去,季家妇,必然是要精挑细选,一挑再挑的。
“好像还没有说亲吧。”太夫人笑眯眯的又道。
不是没听出申氏话里的意思,但太夫人是铁了心想说这门亲的,一则,季家是清贵人家,家中三房个个出息,季家大老爷是国子监祭酒,二老爷是翰林学士,三老爷次了点,但也是进士出身,只是性情比较懒散,不爱做官儿,只爱与一些风流之士诗词唱和书画往来,是个名士。
季敏书是季家二老爷的妾生子,因这些年大老爷和三老爷一直都生不出儿子,便将季敏书视作命根子,倾季家全力培养,小小年纪,在京中少年一辈中,已是有了些博学多才的名声。唯一的缺憾就是他是庶出,季二夫人是个牛拐性子,死活不肯把他记在自己的名下当成嫡出,逼急了她就拿剪子对着脖子,季家一门子的文人,最注重清名,倒也没人真敢逼得她抹脖子,因此这事就搁下了。
当然,这也是太夫人最喜欢的地方,若真记到了季二夫人名下,那么苏启芳想要配得上季敏书,少不得就也要记在黄氏名下,而黄氏那脾气,表面看着有些怯懦,但骨子里和季二夫人差不多,也是个牛拐性子,要不然,这回也不能为了苏启芳的婚事,就跟二老爷闹到打起来的地步。
第四十章交换
想到二房这夫妻俩,太夫人又是厌恶又是头疼,二房里外,也只有一个苏启芳是可人疼的,只是太夫人虽疼着这个女孩儿,原也没打算插手她的婚事,对于苏启芳,太夫人其实更多是移情,原因就是苏启芳有几分像苏氏,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自苏氏嫁了,太夫人每每想起女儿,就看苏启芳两眼,依稀仿佛女儿还在身边。
苏启芳这丫头也是个极聪明的,似乎窥出了太夫人的心思,越是长大,就越是向着端庄稳重的范儿奔去,言行举止也越发的像苏氏了。太夫人欢喜之余,也碍着二房夫妻,没想多管,顶多就是给嫁妆的时候,多出两成,也算苏启芳这些年没白服侍她一场。
只是黄氏实在是顶顶上不得台面,原本女孩儿十二三岁就该开始相看了,可她不但帮着张罗,反而处处压制苏启芳,这一拖,竟是拖到苏启芳都及了笄还没个下落,连二老爷都看不下去了,那到底是自己的女儿,二老爷打从年前就在自己一众狐朋狗友的家中寻找着差不多年纪的少年,好不容易,让他相中了一个,是个皇商家中少年,身份同苏启芳差不多,庶房庶子,因着这一房的老爷很是能干,帮着嫡房打理生意,自己一房也跟着赚了个钵盆满满。
那庶房老爷听说二老爷有意与他家作亲,可没高兴坏了,说是皇商,但到底也只是个商不是,论地位那是跟伯府的庶房没得比的,只胜在人家有钱,二老爷也是思忖着长女嫁过去,虽身份落了些,但一辈子锦衣玉食,再也不用愁的。
可问题是黄氏不干啊,她视庶女为眼中钉,肉中刺,平日里恨不得她们早早死了干净,还想嫁出去过好日子,门儿也没有。与二老爷吵了几回,见二老爷铁了心要作这门亲,她就从二老爷那里偷出了皇商家庶房老爷给的信物庚贴,给人退回去了,还说了好些不中听的话,气得庶房老爷一口痰堵了心,差点就没救过来。
这是结亲不成反结仇了,二老爷也气坏了,要为这,二老爷还不至于打黄氏,问题是黄氏又偷摸着要给苏启芳说一门破落户亲事,那人家的家境差得提都没法儿提,这回二老爷再也忍不住了,夫妻俩大干一场,真是闹得太夫人过个中秋也过不安宁。
好在这事儿的内情太夫人及时给压下了,没漏出去半句,不然她脸上都没有光彩,苏启芳恐怕更没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