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可借着夫婿家的势,反过来盯着那过继来的嗣子,以防他对母亲不孝。

这是裘怫几经思量才确定的想法,她年纪小,经的事也少,只靠着书中的道理,才有了这样的思量,却不知行不行得通,她也不去管这个,只将决定权交给嫡母和嫡姐,若她们觉得此法可行,那便按这个法子办,若是她们能想出更好的法子,那自然更好。

然而这样的想法,却也让裘慎足足想了两天,才在第三日的黄昏后,她服侍苏氏用过晚食,才小心翼翼的提了起来。

“你怎么突然想到提前过继嗣子?”苏氏一听她的话,就知道这里头有事儿。

裘慎迟疑了一下,才低声道:“女儿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母亲说想带我们离开伯府,女儿便当母亲说的是真话,就觉得……咱们一家子女流,不好抛头露面的,虽有黄管事这样的得力之人相扶,但他到底只是个家奴,若有正事儿,他是说不上话的,真的遇到事儿了,总得有个男人能替咱们母女出面遮风挡雨。”

苏氏闭了闭眼,道:“还有么?”

女儿能认真的想到这些,她感到很欣慰,却又心中酸涩,她十二三岁时,还是天真无知的伯府千金,可自己的女儿,却已经在为将来考虑。

“女儿日渐大了,能承欢母亲膝下的日子没得几年,若早些有个兄弟,也能处出些感情来,不指望他能将母亲当亲娘,把女儿和妹妹们当成亲妹妹,但只盼望有那么一二分的面子情,也总好过他日全无情分。”

裘慎说着自己的考量,事实上,她是更希望挑个年纪小点的男丁,由自己亲手带上几年,好好的教导他一些品格道理,不教他变成个白眼狼儿,以后她出嫁了,他能孝顺着母亲些,她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年纪太小,却又不能担起事来,不能解决她们母女眼下面临的困局,因此,裘慎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指望着寻个半大不小的兄弟,尽量培养出点面子情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若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等过继之后就变了脸,又当如何?”苏氏叹了口气问道,她之所以与族中商定,要等裘慎出嫁之后才过继,防的就是这个,只要女儿有了夫家,即使她命不好,过继了个白眼狼儿,她也不怕什么了。

“女儿是想,母亲嫁妆里有处小院子,可以将之改成私塾,请一位名望好些的先生,然后再从族中挑几个有志读书的孩子,将他们接到京里来,母亲以为如何?”

这是裘慎在裘怫的建议里,又添上了自己的想法,一下子接了几个孩子过来,却只有一个能成为嗣子,那么剩下几个孩子岂不是心中有怨言,索性以培养他们的名目将人接来,她们家与族中彼此心照不宣,即使几年后那几个孩子落了选,这几年也不是虚度,好歹是进学了,若是其中有一二人能得了功名,那就更不会有怨言了,反而还得记得她们家的好,将来,于她们一家子也是益处,还能帮着盯着那嗣子,不教他生出不好的心思来。裘慎只不信,她们母女会倒霉到连一个有点良心的也碰不上。只要有一个是有良心的,她们日后便算是有了倚仗了。

苏氏一下子坐直了腰,道:“这是你自己想的?”

裘慎被苏氏的动作惊了一下,还以为自己说的哪里不妥当,迟疑了一下,才道:“多接几个孩子来,是二妹的主意,私塾的主意,是女儿自己想的。母亲若觉得不行,便当女儿没说过。”

苏氏摸了摸女儿的脸,道:“不,这主意极好,极好的,你长大了,你们都长大了……”

她为长女和次女的敏锐心惊,也为她们的想法而惊叹,才这点年纪,已经能想出这样周到的法子,真是极好的。

“你父生前的同窗好友中,有好几位科场失意,你父还曾接济过他们,若要办私塾,我且试试能不能请得他们中一人来。”

苏氏思量着,又叹道:“若是能请一位官场致仕的先生更佳,可惜,只怕是请不来的。”

第一百一十四章又犯蠢

从官场致仕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含饴弄孙,这种人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