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2 / 3)

枯坐良久,只觉众人纷纷扰扰如风而过。皇帝的穷图匕现既撕开了陆家把持禁军的局面,又割断了他的政治前途。事到如今,门阀执政还能行驶于当下,主要还是仰赖陆家联合众人,一力巩固局面。他为皇帝敲碎世家联盟而张目发声,虽然各家都落了实惠,但对于他这个“抱薪人”也必然警惕万分。

“终究还是急功冒进了。”薛琬兀自叹道。

“尚书何故深忧?”王叡恰巧路过官署,见薛琬心若死灰,潦倒于席中,便入内慰问。

王叡先前执言,并不站在皇帝与薛琬一方,且本身也并未因此获利多少,所以薛琬见王叡入内,反倒有种亲近之感,便引他入座。

王叡入座后也开口安慰道:“今日所议之事,仅在偏殿,并无闲杂人等,尚书不必心忧。”

薛琬却涩声叹气道:“人情冷暖,利益之害,我自心知肚明,又何必待他人宣之于口。”

但凡行不义之事,自己必然心知肚明,但是所为的不过是一个看上去道德的结果。他为君而行此不义之事,得到的结果却是世家的唾弃和君王的默然,那么他所付出的一切得到的便只剩下了不义这个结果。

即便是这些参与者不会将今日之事宣之于口,皇帝也会为了掩盖与他沆瀣一气的污迹而不予谈论,但之后呢?

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皇帝一手导演的几家共掌禁军,日后绝无可能一直维持于一个稳态。可以说在众人同意分设六军的那一刹那,各家已经从利益一致方转为利益冲突方。在未来的某一天,魏帝或许为了浇灭陆家的怒火,反过头把他推出去顶罪;或许为了打压薛家,把这件陈年旧事直接抖落出来。因为这件事的本质仍是对世家出刀子,无论在道义上还是舆论上,他都会处于下风的。

王叡闻言淡淡一笑,手指有意无意地在几案上敲着,沉默良久后才道:“既在时局中,便作局中人,筹码既尽,输赢都是理所当然。”说完也不待薛琬再论,拱了拱手后,飘然离去。

薛琬默默坐在居室中,思索着王叡之言。

今日之事之所以得以成功,固然有陆昭的思退之心,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各家无论是否亲善陆家,都必须面对陆家内外俱重的巨大压力。因此,在那个微妙的时间和微妙的地点中,他们几家是一个暂时的联盟。

但即便是联盟,也有盟主与末从之分。势力最大的陈留王氏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盟主”。而他薛琬因为那些话,让原本心有灵犀的一次合谋变成了他一意孤行的闹事,便只能沦为微尘。而他的使命就是要说这些话,原因无它,他没有足够的筹码。

这场不待言说的合谋中,占据主导的其实是陈留王氏。一方面王峤执掌诏命,王谦执掌尚书,另一方面,王谧与秦州颇近,王谌又为陆昭下属,因此陈留王氏有足够的筹码,也有足够的人脉与陆家达成妥协。而陆家的存续在缺少陈留王氏的支持时,也会比较艰难。双方都不必拼得你死我活。两家如果真的能够联合,那么可能连关陇世族都在中枢占不到任何便宜。

所以在这场博弈中,失去了京兆尹优势的薛家是很弱势的一方。他不得不放低姿态,承担更多的风险,这才能让其他人入彀合作。用话激怒对方,将观点挑明的这些脏活累活,如果他薛琬不愿意做,那么皇帝又何必拉他入局,这些世家也没必要支持设立六军的决意。没有筹码,就要承担最大的政治风险,去走在所有人的最前面挡枪挡箭,这便是政治斗争中的残酷。

王叡看似温和实则狠戾的言语仍萦绕在耳,薛琬抬起头,看了看王叡离开的方向,默默握紧了拳头。权力的游戏如果不想玩自然可以置之度外,但若要入局还要输不起,那便是令人不齿。

这样近于侮辱的暗示薛琬当然明白,然而他早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尊严,他的女儿。而最深的危机……薛琬现在想想仍为之胆寒。王叡当时刻意表态并不支持此事,那么日后他就有资格面向世族开口,将今日事迹抖落出来。届时,所有的戈矛都会朝他挥舞。

王叡不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