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拨孩子中,只是,木已成舟,有些东西,已经无法改变了,所以,沈嘉培对于不是很熟的人,总是淡淡的,懒于打交道,对于陌生人,更有一种戒备的心态。这样的她,看在别人的眼里,自然会觉得太过傲慢,不好相处。因此,她的朋友少得可怜,来来去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十个手指头都数得尽。沈家父母对于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不焦虑的,可是也没有办法,嘉培没有那个扩宽交际的意愿,他们也强逼不了她。
陆湛鸣是沈嘉培的青梅竹马,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后来,沈嘉培搬家,院子拆掉,一拨人各奔东西。不过,幸好,各自的父母都是同一个地方做官的,平时工作间都有来往,偶尔私底下也会会一会面,聚一聚旧。所以,孩子们基本上还是能时不时的凑在一起撒野的。
陆湛鸣和沈嘉培不同,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彬彬有礼,套一句古典的话来说,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大概和他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
陆湛鸣出身世家,他爷爷是老红军,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打过鬼子,赶过老蒋。解放后,就在朝廷的部队里当起了大官,威镇一方。后来,他爷爷去世的时候,《新闻联播》专门播了10分钟的专题片,平时在《新闻联播》里露面的的那些熟面孔全部都参加了,所谓国葬,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湛鸣的叔公是个实业家,手里掌握着全国最大的饮食资源,其旗下的集团从酒店业到食品业再到餐饮业,只要是和饮食扯得上关系的,都会分一杯羹。本来,湛鸣的叔公只是政府里的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每天拿着定额的工资,遵循着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准时的上班下班。生活规律,衣食无忧。后来,在八十年代末的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他看准时机,毅然决然的投身商海浪潮,从一间小小的饭店做起,凭着自身的商业天赋以及其兄的幕后关系,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大,最后终于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家。看在别人的眼里,这样的人,又是一则商界传奇。
而陆氏的另一脉子孙,则是书香世家,早在民国时期就出了两个大文学家。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写的红学专著成了红学界的权威解读。另一个则视鲁迅为偶像,整天效法他拿着笔杆子和国民政府作斗争。
所以,百姓中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说话,四川陆氏一族,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才有才。
到了陆湛鸣的父亲这一代,他并没有沿着老一辈的路子走下去,而是走上了仕途这一行,整天在外奔波劳碌,把孩子都托付给妻子负责。陆父是个做事极严谨的人,大概上一辈的功绩太大,光环太耀眼,他总有种要把事情做好,不能给老父丢脸的思想。他把这种思想,悉数灌输给了陆湛鸣,以至于陆湛鸣小小年纪就知道,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什么时候都不能给家里人丢脸。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陆父在官场上大展拳脚,步步高升,到后来甚至一度接近中央的决策核心,最后,甚至成为家训!
虽然,陆父鲜少在家,但是并不表示他不关心湛鸣,只要他出完差回到家,总会对湛鸣进行一次彻夜长谈,小时侯是问他生活的事,慢慢的长大了,就开始进行人生观的教育,等到湛鸣完全懂事了,就开始进行男人之间的对话了,古今中外,高谈阔论,有时惺惺相惜,有时针锋相对。
因为是政府高官,所以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公的或私的。陆父没少把这些朋友往家里带,每一次总是热情接待,完了之后,就会跟陆湛鸣说,你看,今天这个是谁,刚才这种情形应该怎样应付,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样说话等等。许多年后,陆湛鸣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就发现,其实陆父有意无意间,已经把他往官场的路上带了!
陆湛鸣的祖父和外祖父是战友,父亲和母亲则是同事。他的母亲是外交官,在办公厅里做事,主要是协调部里的工作,沟通各方面的情况,出差的机会很少,却也正好呆在国内照顾年幼的湛鸣。
对于像陆湛鸣这样的家世的人,沈父说过一句话:“这样的人,无论谁遇上,都只有高攀,绝无低就的!”沈嘉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