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这个时候的天气,随时都有可能下雪,坐在后面漏风的车斗里可太遭罪了。
冯大山的老婆还大着肚子呢!孕妇坐这样的大货车就没有什么舒适性可言,更别提让她只有几度的天气里坐在漏风的车斗里了。
冯大山的老婆自己倒是愿意坐在车斗里,但冯大山不同意。
“你要不了多久就要生了!出去跑什么?施厂长和这位蒋同志两个人都在车上,你不用操心我。”
劝了好一会儿,冯大山的老婆才点了头,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
第65章
冯大山开车,钱秋雁给施向南的军用水壶里装了满满一壶开水。
蒋丽丽和方立军的水壶里也灌满了。
三人一起挤在副驾驶上。
三个成年人都在副驾的位置,实在有点挤。
幸好这时候的位置还没有分那么开。
大货车的驾驶室相比起小车来说空间还是要大一些的。
方立军坐在中间靠冯大山的位置。
施向南靠窗,蒋丽丽也顾不上什么厂长不厂长的了,使劲儿往她那边挤了挤。
羊滩镇算是施向南自己的地盘,家里现在也在帮她收着货、羊滩镇上跟杨爱国打声招呼,他那儿也能长期帮着收货。
因此货车倒不用往羊滩镇跑。
施向南早就计划好了,今天先把云山县附近的小村庄都走一遍,看看情况,接下来再说。
有人指挥,冯大山就老老实实开车。
这个年代的路标还没有那么好使,智能导航什么的更是不用提。
很多人一辈子就困在自己的村子里,了不起去一去镇上,县里都一辈子难得去一次,更不要说出市、出省了。
除了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哪儿都不熟。
冯大山这样在运输队里干过很多年,自己又买了货车,把附近的路况都摸清了的师傅,正是施向南最需要的。
她说要去哪儿,冯大山答应一声就转着方向盘往目的地去了。
云山县城四周的村庄不在少数。
这些村子不在一个方向,当然也不属于一个县。
有一些人家住的也很分散。
货车开出县城不远,施向南就看见了路边的人家,她拿出大喇叭就开始喊:“西施食品厂三毛钱一斤收瓜子!两毛钱一斤收花生!”
两毛一斤的花生也是根据九河市这边生花生的价格来定的。
施向南给的价格比一些收花生的作坊的价格要高出五分钱来,倒不用担心那些人愿意卖给作坊不卖给食品厂。
塑料喇叭里传出来的声音又大又响亮,有些失真,冷不丁地吓了车上的冯大山和蒋丽丽一跳。
连施向南都被大喇叭刺得一个激灵。
不过声音的确很大,传出去老远。
施向南放心了,对着喇叭又连续喊了三遍。
那户人家没什么动静。
车子继续前行,蒋丽丽犹豫了片刻问道:“厂长,这些离县城不远的人家,有货的话听到县城里传出的风声,应该会拉着货去咱们厂里卖吧?为什么要在这儿开喇叭喊?”
施向南晃了晃手里的喇叭:“等着县城里传出风声,风声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蒋丽丽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她就主动要求把喇叭接过去喊了。
到底还是惦记着西施食品厂的威严的事情。
在周围跑了半天,几乎没有收到瓜子,花生倒是收了一些。
就像是蒋丽丽先前说的那样,他们走的都是离县城不远的地方,家里有瓜子的人早就拉到县城找施向南卖了。
根本等不到施向南来收。
眼看着就要晌午,施向南还在思考着是要回去吃饭,还是找附近的老乡家里吃一顿。
当然,她会给钱的。
还没有讨论出个结果,就听到隐隐约约传来的尖叫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呼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