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知罪。”
他吭吭哧哧低下头,除干巴巴的这一句外,再无别的辩解。
于众目睽睽下,他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案后,假装变得无比忙碌。
封豕!真乃封豕!
即便同虞临对话者,只是这急于露头的蠢物,众掾属仍觉遭了林火之殃,心中痛骂不已。
虞临抿了抿唇。
才刚对他们稍稍好转的印象,一下随这个愚蠢的提问一落千丈。
……这样下去可不行。
虞临难得有些烦躁。
他清楚,自己需要更可靠的副手,并且越快越好。
问题是,谁既有这方面的能力,又可能存在空暇时间和意愿,前来闻喜帮他呢?
尽管颇感遗憾,虞临仍是第一个便排除了率先浮现脑海之中、那张属于荀彧的面孔。
香人虽好,但不可能来他这里。
在一阵谨慎的考虑后,他微蹙着眉,又随着想到合适人选而缓缓松开。
他扯了张新纸。
在仔细斟酌片刻,他才神色凝重地提笔,于上徐徐写道:“孔明足下:数月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作者有话说:
1.焙墙在汉朝还未出现
在汉代早期用织纹固定型抄纸器抄纸,无疑是将抄纸器与湿纸一起放在日光下自然干燥。此法既费时间及设备,又不能造出平滑的纸表面。唐人皇甫枚(843~915在世)《三水小》(910)卷上云:“钜鹿郡(今河北省境内)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忽有旋风自西来,卷壁纸略尽,直上穿云,望之如雪焉。”
这条重要史料表明,唐代纸坊将半湿的纸揭下后,放在特制的长墙上晒之,这便是较为进步的干燥方法。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 科学出版社 p127
2.焙墙的材质和结构
“至于焙墙, 倒也是传统形式,内部以竹篾搭架,外刷三合土(由石灰、黏土、 细砂夯实而成),表面定期刷桐油、豆浆、食盐、米汤的混料。”
“墙内整体结构与外部相仿,上小下大;最里层是用木条搭成的人字结构,外面覆着竹篾,上面落着厚厚一层黑色烟灰。我最不明白的是焙墙内部如何加热,黄师傅便也挤到风门口,指着焙墙底部说“你看,底下那条长长的是通火墙,也是三合土做的,上面一个个小半圆是瓦片,挨着摆就有孔隙,热气就能冒出来,可以向上加热了。””
摘自《寻纸》作者汪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p116-118
3.用竹和秸秆制纸:
“从用麻料破布过渡到用树皮纤维造纸,是一大进步。而从用木本植物茎杆的韧皮部到利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一系列复杂工序处理后最终成纸的。麦杆纸、稻草纸也是按竹纸原理制造的。古代人虽不知道这中间的科学奥妙,却从实践中通过试验认识到,竹茎含有适用于造纸所需的纤维,对竹茎施以强力的机械-化学作用能使其硬质软化为纸浆,再荡帘抄造。所施加的机械-化学作用即春捣、沤制和蒸煮,都是早已行之有效的传统技术,问题在于将这些技术用于新型原料上,这中间需要有一种突破传统的新的思路,是带有改变观念性的大胆创举,因而可以认为是一种发明。我们认为竹纸的制成就属于这种情况。
前一章谈到9~10世纪的唐末竹纸已初露头角,但产地不广、产量有限,还没有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和普及。竹纸的真正发展是在北宋以后,迄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竹纸实物也是从北宋开始的。”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 科学出版社 p185
“从南北朝以来流行以纸钱代替真正金属货币作送葬的风习,经隋唐五代至宋元时一直沿袭着,每年为此烧掉大量麻纸及皮纸,而以草纸代替麻纸及皮纸作这项用途,是个更大的节约措施。稻、麦按季节在田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