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不涉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草纸耗量虽大,却减少对皮纸的无端浪费,因之草纸的制造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一般说,3斤稻草能造出1斤纸。 其制造方法是,将草打成捆放入池塘中沤制,事先用铡刀切去穗部及根部。放入水塘后,上以石块压之,加入清水,以没草为度,勿令露出水面,否则发生腐烂。通过生物化学发酵作用,除去稻草中非纤维素成分,再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蒸煮,洗涤后捣碎,与水配成浆液,即可捞纸。国外过去认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中国才有制造稻草纸的最早记录,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苏易简早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已明确提到用麦茎、稻草造纸。”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 科学出版社 p189

4.东汉时期的造纸技术:

东汉麻纸制造过程至少包括下列工序:

(1)浸湿麻料→(2)切碎→(3)洗涤→(4)草木水浸料→(5)蒸煮→(6)洗涤(7)春捣→(8)洗涤→(9)再春捣→(10)洗涤→(11)配浆料并搅拌→(12)抄造→ (13)干燥→(14)揭纸。

采用这一流程,便可以旧鱼网为原料造纸。如前所述,在春捣和抄造上还使用了更有效的设备,东汉宦官蔡伦在和帝时主持的尚方造纸,便有可能通过这一工艺过程造出较好的麻纸。有些工序操作基本与西汉同,已一并绘入图2-11中,不再另绘。注意,图中所用踏碓为东汉常用捣纸料设备,而抄纸则用帘面纸模,在半湿状态下揭下快速干燥。这时有可能用活动式帘床纸模,为稳妥起见,还是不能说得过死。只能说上限可追溯到这一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种纸模的构造图放在魏晋那一章的原因。东汉中期既已造出楮皮纸,则其制造工艺应比麻纸要增加一些工序。由于早期楮皮纸未见实物遗存,无从作分析化验和模拟实验, 本章暂不作探讨。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 科学出版社 p101

5.汉人的食量

关于汉代食品消费的情况,各种不同史料的估测不尽一致。据记载,战国时期的论者李悝估计每人每月食用1.5石谷物。3如果粮食是带壳的粟谷,容积量则为2.5斛。4在公元前61年首次提出屯田建议的赵充国,报告说一支10281人的军队每月食粮27363斛,或每人每月69 2.66斛。5另一个文字资料是崔寔的文章,里面说两个成年男子每月需6斛栗为食,平均每人每月需要3斛粟作为口粮。

汉代关于屯边驻军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口粮供给的第一手信息。 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3.33石重量的粮食。不过这里用的度量单位是“小石”,它只是“大石”的3/5。如果换算成容量,它相当于4斛谷物,比崔寔提出的数字稍高一些。1在永久性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士兵与临时驻防的士兵之间,在普通戍卒与流放的罪犯之间,似乎待遇上都存在着差别。前者的口粮要比后者多,对后者的口粮有一定的折扣。不过,配发给士兵家属的口粮也要少一些。一个成年家属(15岁以上)配发2.16石谷物;一个未成年家属是(7-14岁)1.66石,幼儿(6岁以下)则是1.16石。有一个例子,是一个1岁的幼婴配发了0.8石的粮食。如

果换成容量单位,成年家属、未成年家属和幼孩配发的口粮分别为2.1 70 斛、1.2斛和1.1斛。这些数字符合文字材料中提出的每人3斛的

标准。摘自《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作者许倬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p67-68

6.虎尾春冰:踩在老虎尾巴上,行走在春天将融的薄冰上。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如履春冰。”

形容内心忧虑危险,如同踩虎尾、踏春冰般战战兢兢。

7.孔明足下:数月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这里借用了两封信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