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封豕(shi 第三声):大猪,常用来比喻凶暴的元凶首恶,曹操骂孙权的
《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裴注《先贤行状》“登晓语令还,曰:‘太守在卿郡,频致吴寇,幸而克济。诸卿何患无令君乎?’孙权遂跨有江外。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文帝追美登功,拜登息肃为郎中。 ”
3.狸埋……掘之:
《国语》曰:“狸埋之,狸掘之:是以无成功。 ”
字面意思是狐狸刚把东西埋好,就又把它挖出来。比喻人做事没有决断,疑虑过多,刚做好的事情又轻易地反悔、改变,结果往往导致事情做不好,难以成功。
4.三国时期也并不推荐过度饮酒,比如诸葛亮的《又诫子书》里就有这么一段: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5.孳孳(zi 第一声)不倦:勤勉不懈、孜孜以求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鲁恭》中记载:“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荅候问之礼。
6.轻车,即一马轺(yao)车:
一马轺车:最为轻便的代步工具,也被称为“轻车”。主簿、书记、功曹等小官吏,甚至平民都可以出门乘坐。较为高档的一马轺车会在车盖和车舆之间增加四条维绳,固定车盖,显示身份。没有车盖的一马车,地位最低。《中华遗产》2024年04期《车行中国》p89
所谓“轺车”,是取其字的谐音而来,“轺”即“遥”。《释名·释车》解释:“轺,遥也;遥,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可见这种车一可以行远路,二为敞露四面,乘坐者的身份一般也不太高。《汉书·食货志》引《颜师古注》说:“轺,小车也。”谢乘《后汉书》说:“许庆字子伯,家贫,为郡督邮,乘牛车。乡里号日:‘轺车督邮’。”(《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督邮在当时不过是亭一级的小吏,三国初年张飞鞭打督邮的事,可能给人的感觉更直观一些。轺车的特点是车厢较小,速度较快,所以汉代也有人将它称为“轻车”。《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 p161
7.轓(fan 第一声)车以及漆成红色的车耳
所谓轓车,是指形同轺车但在车轮顶部之处左右各装有长方形的挡泥板。这种车的规格一般说来比较高,只有官宦之人才可乘坐。《汉书·景帝纪》记载:“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千石至六百石朱左。”颜师古注引应劭的话说:“车耳反出,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二千双朱,其次乃偏其左,钣以簟为之,或作革。”《续汉书·舆服志》说:“长六尺,下屈,广八寸,上业尺二寸,九文十二初。后谦一寸,若月初生,示不敢自满也。”车的挡泥板也叫作车耳,车耳的多与少、精与粗、大与小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官吏的等级划分,因此汉代人对车的车耳非常看重,汉代铜镜铭文记载:“作吏高迁车生耳。”(罗镇玉《古镜图录》卷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此可知,“轓”也就是车耳的意思,但同时它也可以解释为车屏。事实上,挡泥板主要还是起着屏蔽车厢的作用,无非是用来屏挡沙尘和积水的。所以说释“轓”为车屏,也仍然是合理的。
《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 p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