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忍着一阵阵由快速失血带来头晕目眩,顽强地扯出爽朗的笑来,卖力地睁开被血糊住的眼睑,望着刚那道乌影投射来的方向,试图透过红得发黑的和茂密林木带来的阴影来看清对方的模样。

自然只是徒劳。

他拼力抓住马鞍稳住摇摇欲坠的身形,面上还习惯性地带着笑,却不知道自己的声音远不如平日的清爽洪亮,而是充斥着力竭的沙沉虚弱:“不知……不知策,可否得知足下名姓,好报今日救命之恩?”

“策?”

在彻底失去意识前,孙策好似听到始终惜字如金的对方语意淡淡、略带疑惑地回复了这么一句。

作者有话说:

让大家久等了,是真正意义上的久等了。我自己都没想到,于2017年开的存稿文案经过无数波折,直到2025年才终于写出来。期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文案一改再改,现在的跟初始版本几乎没什么关系,收藏的读者估计都更新换代好几批了,也没想到我想写这篇文的心始终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消失,无论如何真心谢谢大家的坚持等待。

这篇文会写得比较长,篇幅不出意外会达到100W+,对目前的我来说写久违的古代文要保质就难保量,码字速度非常慢,加上工作忙碌,我无法保证日更,但除非请假,一周应该不会少于4-5更。通常周一和周三为断更日。

别的不说了,希望这篇文不会辜负大家的耐心等待,开文愉快。

*如果对注释内容感兴趣的记得不要关作者有话要说,可以选择性阅读(反之同理,不感兴趣的尽管关作话)。另,这篇文充其量只能算微考据,有BUG欢迎无视,也欢迎提出来友好探讨(但我不保证会改,有时候是剧情需要),但态度请一定要友好(丑话说前头,否则我会删评哦)

1. 兜鍪(mou第二声):汉末三国时期的头盔(胄也是头盔的意思),制式参考来自《中华遗产》杂志2022年04期p64页:“吉林省榆树市老河深村东汉墓出土的兜黎, 可为代表。 这件兜鏊的上半部分,是一排长甲片围成的半圆形盔顶; 下半部分则以短甲片编缀,边缘还有织物包裹,以防擦伤。戴上兜整,不仅能保护全头,搭配盆领之后,连颈部、喉部及肩部也在护甲之内。”

头戴赤帻、身着戎服的东汉弓箭手形象可参照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图的铜骑士俑

2. 气候: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气温公认低于现代(平均温度大约低2-4度),如魏文帝黄初6年(225年)出征时记录的淮河结冰“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每年阴历四月降霜;《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增订版)》王子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0-21

3. 豆麦为军粮:《三国志·魏书·陈群传》“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以及《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方催人种葑豆”

4. 鹿的生存毁坏农田作物:《三国志·魏书·高柔传》群鹿残暴,残食生苗,处处为害,所伤不赀。民虽障防,力不能御。

5.并闾:张揖解《上林赋》日:并闾,棕也,木高一二丈,傍更无枝,叶大而圆, 有如车轮,皆萃于木杪,其下有皮重迭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其花黄白,结实作房,如鱼状。

孙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保守沔口,以并闾大绁系石为碇。又齐高帝时,军容寡少,乃编棕皮为马具装。此盖军旅所须,故晋令夷民守护棕皮者,一身不输。而《唐书》:诃陵国在南海洲上,立木为城,作大屋重阁,以棕皮覆之。王坐其中。此皮坚韧不受雨,故可以冒马覆屋也。一名蒲葵。晋人称蒲葵扇。扇自柄上攒众骨如棕叶之状,今宣、歙、衢、信间扇是也。梁张孝秀,性通率,常冠穀皮巾,蹑蒲履,执栟榈皮尾。唐世以为拂。今人游山者,作棕鞋。《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增订版)》王子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446

6.关于孙策遇刺的时间: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裴注里孙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