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敢直视虞临,也不敢大声说话。
他们满心敬畏,只小声对赵云发表感慨:“子龙,你可不曾提过要来寻的,是这么一位神人!”
哪里像是需要他们帮助的架势!
赵云亦有些哭笑不得。
那日见虞临径直离去,他惊愕之余,以为对方年轻气盛,听闻匈奴骑猖獗后难免做出激怒之举,也不假思索地跟了上去。
却哪里料到同是步行,不过片刻功夫,他就被行如霹雳的虞临给远远甩开了。
等追到城门,更是从陷入震惊的其他人口中得知了对方捷然翻出城去寻人的奇举。
瞠目结舌之余,赵云别无他法,只得回头取马,再设法召集邺城中数位擅弓马的常定乡人,陪自己前去救人。
万幸赵氏于冀州还算有些薄望,他昔日又为常山州郡所举,颇识得些人,匆忙下也能召集来到几位来。
但这一来一去,已经折腾了大半日,在不知虞临具体去向的情况下寻人,无疑如大海捞针。
若不是沿途有一行匈奴骑遭“汉诅”的传闻,他已完全不抱希望,眼下也快准备领同伴回程了。
谁曾想就在折返点,会迎面遇上孤身无马行于荒原中,神态往常如旧的虞临。
他果真只身孤胆,西去数百里至胡居腹地了再次出现时,还从容淡定地骑坐在一头于当地凶名赫赫的巨大熊罴上。
赵云定定的眼里倒映这个不知该说胆气纵横、或是莽撞草率的身影,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
若说虞临此时形容狼狈,风尘仆仆也就罢了。
偏他乱跑一通,现在看着竟一如常日光丽,于凶险万分的胡地亦如闲庭漫步,从容闲雅……不对,观其骑熊的惊世之举,足以看出对方恐怕才是最为凶险的存在。
意识到这点后,赵云连胸口那股气都发不出来了。
虞临显然未能体会到他的复杂心境,也未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多惊世骇俗。
但他认为,赵云明明只是初相认,却愿意兴师动众,犯险西向、只为寻他,心意着实值得感谢。
既然这样,那就先护送子龙他们回邺城,再去许都吧。
打定主意后,虞临便学着陈登等人的模样,风度翩翩先拱手一礼,再温声问候道:“多日未见,子龙可还安好?”
赵云:“……”
他如何能安好?
他终归生性谨慎又厚道,经这漫长的虚惊后,还是对年纪轻轻的对方说不出什么重话。
又清楚这里过于靠近敌营,并不是适合长谈的地方。
于是在这声叹息后,便木着眼,将表情坦然无辜,又淡定得可恶的这人拽上了自己的马背。
作者有话说:
大家好,本文会在后天5.18日入V,当天3更,敬请支持=3=
注释:
1.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史记·匈奴列传》
2. 人不驰弓,马不解勒
《淮南子》卷1《原道训》
3. 落,即户
“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布缘边诸郡,而且与汉人错居,《晋书·北狄匈奴传》 说:“匈奴五千余落,人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就是针对东汉的南匈奴人而言。匈奴的“落”即户的意思,每落(户)以五口计算,当时入居郡县的南匈奴人口就有两三万人,为数当属不少。”《匈奴通史》作者林幹 人民出版社 p105
4.胜兵:脱离生产、只担任作战的常备兵
“南匈奴人入塞之后,在公元90年前后出现了“胜兵” 制度。《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是时南部连年克敌获俘,收纳降附,部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所谓“胜兵”,就是脱离生产、只担任作战的常备兵。这时南匈奴在二十余万人口中,已分化出五万多常备兵,平均约五人中有一名常备兵。胜兵之外的壮丁及年老、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