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下意识地追问:“方才?”

与被弟弟们的甜言蜜语糊弄过去的曹丕不同,荀彧自然不会相信才满九岁的彰公子能凭一己之力,将分别为八岁和六岁的两个弟弟拽上比他自己还高的墙头。

墙上固然有攀爬的痕迹,墙角也有散乱的瓦片,但在高度上还是差一些植公子还能配合一二,体质羸弱的熊公子却不可能做到这点。

只是他先前以为,帮助几位公子玩闹的是自知惹了祸、现在躲起来不敢现身的某个仆从,是以此时并未追究,只准备稍后在私下里询问。

可见熊公子憧憬出神的神态,显然并非如此。

曹熊毕竟年幼,又正满腔欢喜,巴不得叫大家都知晓自己遇见了虞君,完全不似兄长们能藏事。

见荀先生容仪温雅,态度宽和,他便放松了警惕。

他卖力点了点头,两眼亮晶晶地往外冒着星子:“虞君美。”

作者有话说:

1. “君子知止,而后有定”

化用自《礼记·大学》中的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

2.同产:同胞兄弟姐妹

具体是同父还是同母的兄弟姐妹,学术界目前还存在争议,多数认为是同父。话说我在阅读资料时,曾看到个海外的汉学家(就是那个很有名的澳大利亚张磊夫)犯过很离谱的错误,就是在他的那本《南方的将军·孙权传》江苏人民出版社的p61里提到“尽管孙坚相貌不凡,他实际上是双胞胎兄弟里的第二个,他的胞兄孙羌也活到了成年”;竟然把三国志里的同产理解为双胞胎,实在让我无语凝噎。顺带一提,《三国志·吴志·宗室传》的原文是“孙贲字伯阳。父羌字圣(壹)〔台〕,坚同产兄也。贲早失二亲,弟辅,婴孩”

3.话说大发雷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孙权被公孙渊远洋诈骗(“及公孙渊背盟,权欲往征”。对细节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这里因为篇幅有限不列具体事情了),《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里,陆逊劝被骗了的孙权不要兴师动众为了报复公孙渊远赴辽东时,写道:“……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劝的语气其实感觉有点阴阳怪气,摘翻译过来的全文内容给你们感受一下“公孙渊凭借险要地势和坚固城防,扣留我国大使,又不进献名马,确实令人愤恨!这些蛮夷之人扰乱中原,尚未接受王道教化,像鸟一样逃窜到荒远之地,抗拒朝廷大军。致使陛下勃然震怒,想要劳烦天子之尊轻舟渡海,却不考虑其中的危险而涉足不可预测之境。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群雄如猛虎相争,英豪们纷纷行动,大张声势、觊觎天下。陛下以神明威武的姿态,承受天命,在乌林击败曹操,在西陵打败刘备,在荆州擒获关羽。这三个强敌都是当世雄杰,却都被陛下挫败锋芒。陛下圣明教化所安抚之处,万里之地如草随风倒伏;正应荡平华夏,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今却不能忍耐小小愤恨,而大发雷霆之怒,违背‘坐不垂堂’的古训,轻视天子的贵重身份,这是臣所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