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域自然也就不同于今了。
《释名·释长幼》:“人始生口婴儿。”-般而言,“婴儿”指初生小儿,占今义域并无变化,如:
(3)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二十章) 与此同时,秦汉以下,“婴儿”所指也与今有所不同,如;
(4)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也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卫鞅亡魏入秦,今秦妇人嬰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卷一) (6)高祖为亭长时,尝告归至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褥...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史记·高祖本记》)
(?)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东观汉记》卷一《帝纪一》)
(8)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夫!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嬰儿病失其会,惜哉!”(《后汉书·袁绍列传》)
(9)百岁之中夜卧除五十岁,为婴儿时除十岁,病时除十岁,营优家事及余事除二十岁,人寿百岁才得十岁乐耳。(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八八《阿离念弥经》)
例(4)中“婴儿”已能听懂父母说的话,例(6)中的“婴儿”已能随母在田中除草。可见, 此中“婴儿”已不是“不满一岁的小孩儿”(《现代汉语词典》),例(5)(7)“婴儿”与“妇人”“老母”连言,例(9)“婴儿”期为十年。可见,此中“婴儿”语义泛化,已大致相当于未成年人的统称了。
“婴儿”既可指刚出生的小孩,也可指三四岁、七八岁甚而十儿岁的孩子,相应地,与“婴儿”一同构成未成年人语义场的“童子”的义域,较之现代汉语也有所变化。
《说文·人部》:“僮,未冠也。”《说文通训定声》:“僮,未冠也。从人童中。按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字亦作‘’。经传多以‘童’为之。”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礼, 表示成年,如《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国语·晋语七》:“午之少也,婉以从令..其冠也,和安而好敬。”韦昭注:“冠,二十也。”在古代, 作为“未冠”之称,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可以叫“童(子)”,这与现在只把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称为“儿童”是很不一样的。摘自发表于2005年4月的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国志称谓词研究》作者马丽,p134-136
3. 惭恧 (nu第四声):羞愧
4. 杜畿的性格简傲少文(孤高清傲且缺少文采),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注《魏氏春秋》“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5. 画脂镂(lou第四声)冰:比喻做表面功夫,徒劳无功的事。画脂是在油脂上作画,镂冰是在冰块上雕刻花纹。
典出汉代桓宽《盐铁论·殊路》:“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6. 斗筲(shāo)之才:斗筲比喻狭小的容量,代指才识、气量浅薄
典出:《论语》: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三国志·魏志十三·钟繇传》裴注的《魏略》里,钟繇在上表为河东太守王邑之事请罪时也引用了此典“ 谨按侍中、守司隶校尉、东武亭侯钟繇,幸得蒙恩,以斗筲之才,仍见拔擢,显从近密,衔命督使。”
6. 烈士树功之会:出自《三国志·蜀志十二·谯周传》“今三方鼎峙,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嗟道义之沉塞,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