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画脂镂冰、斗筲之才。
他也曾尝试多引虞临开口,然其始终言辞简练,并未叫杜畿如愿。
杜畿不得而知的是,耿纪先受虞临容仪所惊艳,先入为主地有了绝佳印象,即便谈吐间不饰华丽,细枝末节处仍足见其博览多识,早已将他断定为高才异质。
他之所以还有所犹豫,发问不止,盖不知该以何辞荐虞临于荀令君。
初闻杜伯侯所言,虞临明果独断,骁勇且有高节。
若真如此,便为绝佳将才。
正逢两军对峙于官渡之际,扰攘之机,亦为烈士树功之会。宜以书信荐于主公面前,便可使鹍鹏翔于辽廓,也令好友杜伯侯报此救命之恩。
然而,在他真正见了虞临,又同其交谈过后,这个念头就产生了极大的动摇无论他怎么说服自己,都实在难以想象将如此圭璋文质置于沙场拼杀。
兰』生』柠』檬
耿纪心里思绪万千,虞临则始终是晏然自若。
他是无欲则刚。
在虞临看来,要是耿纪不愿意、亦或是不方便举荐的话,他也不会勉强。
能省事的情况下,他不会刻意走弯路:但如果真需要他直接跑官渡亲眼看上曹操一眼、再考虑要不要走非常规渠道入职的话,于他而言也是轻而易举。
反正无论耿纪是否决定帮忙,他都会在明日上荀令君的宅邸,递上木谒和推荐信,看能不能顺利入职,最好得是屯田部门……
虞临正准备开门见山地询问耿纪时,原本侍奉在不远处的铃下忽得了消息,躬身小跑过来,轻声对主家说了句话。
耿纪难掩诧异,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令君竟来了?”
说话间,不仅是主家目视他问询,连两位贵客也向他投来了视线。
其中一道尤其冰然,充满难以言喻的压迫感,叫这名年纪尚轻的铃下一时间有些不安。
他谦卑垂眸:“诺。”
接着,他略感为难,但还是将荀令君的原话说了出来:“那位尊者道……‘闻元纲遇贤才,特来相询,还望不吝接见’。”
作者有话说:
1.蓝田生玉:蓝田出产美玉,后比喻名门出才俊
之前出现过几次,但忘记备注了,现在备注一下。
《江表传》曰:“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2. 为了方便阅读,文中对未成年人的称呼描写会包括“童子”“少年”和“婴儿”,但秦汉时期的未成年只有“婴儿”“童子”这两种区分。以下资料提供给感兴趣的各位参考:
“在秦汉时期,汉唐时期的未成年人语义场是以“婴儿”“童子”二分的,同时在秦汉以下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二者的义域是交义的。
其中“婴儿”既可指刚出生的小孩,也可指七八岁十儿岁的孩子,而“童子”除了指年龄大于婴儿的未成年人以外,也可指婴儿,其而可以指成年男子,与当时未成年人语义场外的“少年”也有语义交义。
六朝以下,未成年人语义场中的“婴儿”“童子”的义域趋于分立,指称范围和对象逐渐单一、固定:前者指出生不久的小孩,后者指除了婴儿以外的未成年人,到唐代就基本上泾渭分明了。
表示未成年人的语义场中,现代汉语有“婴儿、儿童、少年”三个词,而汉唐时期只有两个词:“婴儿”和“童子”。2这个语义场由二分到三分的古今格同变化,伴随着“婴儿、童子(儿童)、少年”三个称谓词义域(年龄段)由交义而独立、由模糊而明确的历时演变。 汉唐时期,“少年”指称“青年男子”,如:
(1)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泽。(《韩非子·内储说上》) (2)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唐高适《邯郸少年行》)
不在未成年人语义场中。这样,该时期的未成年人语义场就由“婴儿”“童子”构成,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