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微怔。
接下来荀彧做出的答复,却真正出乎虞临的意料了。
只见对方略微垂眸,沉吟片刻后,首次表达了明显的不赞同:“子至此言差矣。”
“自枣、韩二君始谏屯田之策,曹公便下令大兴屯田。近年来因有粮谷丰积,方能强兵足食,征伐四方而无后顾之忧。”
虞临微愣。
“更何况,勤耕力田之功,素来同孝悌廉洁之质,并受朝廷看重……”
荀彧的口吻并不严厉,甚至称得上温和。
他细细陈述了一番农桑之重,才委婉地做了总结:“若非朝廷极重视农课,陛下又岂会在每年的春正月亲耕籍田,既敬上帝,更为示天下?子至方才所言,不宜叫旁人知晓。”
否则落入有心人耳中,难免有不敬朝廷、不礼曹公之嫌。
尽管荀彧仍不明就里,却也隐约察觉出了虞临身上,存在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
虽少言寡语,却言必有中,绝非是不通文墨的窘迫。
看似随遇而安,轻名淡利,然言语间可见意志坚定,俨然已有明确目标。
更令他感到有些疑惑的,是虞临在某些人情世故乃至众人皆知的通识方面,坦然表现出的一无所知。
兰@生@更@新
难道是常年隐居,不曾同人交往,才仍旧保留了不谙世事的一面?
思索着,荀彧不经意地晃了下神。
便因此刚巧错过了虞临渐渐变得明亮的眸光。
曹营果真极重农耕!
尽管他曾在广陵亲眼目睹过屯田景象,但采用的手法太过粗糙,提供的工具也十分落后,负责劳作的田父更只是麻木地奉命行事,并不存在有效的激励或安抚机制。
才让他一直无法确定,曹营对此究竟重视到了何种程度。
在听到身为曹操心腹的荀彧的明确态度后,他那原本因为别无选择才来投曹、显得多少有些怠惰的意愿,一下有了大幅提升。
虞临又想,也或许是他对曹营之前根本不抱有过多期望,现在才觉得惊喜连连。
荀彧刚一回神,看到的便是一改之前可有可无的冷淡疏远神色……气貌大振、光丽焕发的虞临。
方才发生什么了?
荀彧缓缓地眨了下眼,疑云升起间,不禁懊恼自己适才走神的不慎。
虞临并未察觉荀彧神色间的微妙变化。
他一旦做出“对方通过初步考核”的认定,就不会多作犹豫。
尽管还未亲眼见过曹操,但被委以重任、主持中馈的尚书令荀彧的表态,基本已经能等同于曹操的。
况且,他现在除非去考虑龟缩一角的交州士燮,又或是远在荒凉边北的公孙康……的确也没有别的更好备选了。
在荀彧的注视下,虞临郑重其事地将怀中一路妥善保管、却是第一次正式露面的木谒取了出来。
又连同他这些天写的,那厚达二十多页的屯田改良计划草稿版大纲一起,目光饱含期待地交给了对方。
观其架势,俨然有备而来,只是之前全然无意对外展示罢了。
荀彧还有些怔忪,下意识地接过。
饶是他阅人无数,以善识人著称,也对虞临这陡然转变的态度,感到了些许困惑。
虞临等他接过,就开始陈述此文书的必要性:“实不相瞒,屯田看似一务,实系万物;近看利于征伐,哺育民生,远看功在千秋,耀于青史……”
荀彧自认已经足够吃惊,殊不知这一幕若叫虞临那些友人目睹,必要受一番天大的惊吓不可。
素来惜字如金、沉稳缄默的虞临,非但主动开了口,竟还一次说了这么多的话?!
“……临以斗筲之才,行管窥筐举,还盼令君不吝斧正。”
虞临语速不疾不徐,从容不迫。
很快将那他自己足足修改了两个多月、自认已经是他文化水平巅峰体现的完美腹稿,给流畅地背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