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3.皇帝亲耕籍田(话说三国志里也频繁提到上帝这个词,不过显然不是基督教里那个,而是指五方天帝哦):
在三国志里多次提及这个传统,这里引用高堂隆劝曹叡的上书:
“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翻译是:《周易·系辞》中说:“天地的最大德泽是养育生命,圣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君主位置;用什么来保有君主的位置呢?说是用仁;用什么来聚合人民呢?说是用财。 ”可见人民,乃是国家的重心;谷物和布帛,乃是人民的生命。谷物和布帛,离开天地对生物的创造和变化作用就长不出来,离开人工劳动也生产不出来。所以礼仪中有皇帝亲耕籍田,目的是勉励农民耕作;又有皇后采桑养蚕,目的是鼓舞农妇纺织;同时也以此向上帝致意,表示虔敬并报答他的恩赐。
4. 管窥筐举:从竹管里看天,用竹筐装东西,比喻见识浅短
典故出班固的《汉书·东方朔传》: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筺(筐)挹(yì)酒,岂知其外!”
第27章 第27章
被虞临目光炯炯地盯着看了一阵后, 荀彧彻底清醒过来。
他心中暗叹,自己还不够稳重。
顶着虞临的灼灼视线,荀彧只粗略浏览开头数段, 便不禁一愣,旋即肃了神色。
果真如他所料,虞临虽性缄默少言,胸中却极有沟壑,内秀藏珍。
他郑重其事地收好了这份文书,目露惋惜道:“我原盼同子至秉烛同榻,彻夜畅谈。”
虞临缓缓地眨了眨眼。
等反应过来荀彧适才说了什么后, 他只觉背脊微麻。
虞临迅速将脸重新瘫了回去。
紧接着,又听对方那虽然低沉,但越发顺耳的嗓音道:“子至所呈文书攸关紧要,我需慎重对待。”
虞临隐约知道, 按此时人的习俗,应当恰到好处地自谦几句。
但他的确为写就这份计划书花费了不少精力, 赶路的闲暇时间,全都用在这件事上了。
因此,当听到荀彧的高度评价后, 他便坦坦荡荡地点了点头。
他所在意的,自然不是夸耀的话语本身而是见荀彧如此重视,他愈发满意。
若是荀彧态度敷衍, 或是措辞含糊的话, 他可就要把文书抢回来带走了。
“我不敢草率以待, 欲细读之。”说到这里, 荀彧抬眸,略带歉然地看向虞临:“然台中事务繁多, 待我读毕,再快应也需二三日之功。”
虞临自是予以理解。
荀彧解释得诚恳,他也仔细斟酌了一番措辞,回答得礼貌得体:“令君夙夜匪懈,临深感钦佩。现既得令君于百忙中拨冗相迎,心中已是无尽感激。”
自荆州临时恶补一个多月后,他对官制已经有过大致了解,当然清楚作为尚书令的荀彧居中持重,诸务极为繁重。
对方愿主动承诺两三日内读完,已是极为诚挚的体现。
荀彧的视线始终凝聚在虞临身上。
闻言,他不禁莞尔,神态愈发温和:“多谢子至体谅。我并非有意怠慢,若子至不嫌,不若暂留寒舍,好容我二日后再与子至相叙?”
虞临从善如流。
他现在已经能充分理解,荀令君在众人口中为何会是博学高识、完人君子般的存在了。
尽管真正相识不足一夜,但对方的言行举止,无不充分诠释了何为君子德风、宛如春风。
当虞临正式入住客寝后,更是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在下仆移走那只胖硕的博山炉,又不断通风透气的努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