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身的长袍。中原地区,穿长袍者共十六人,二人所穿为宽大长袍, 其余为合身长袍。西北地区,穿长袍者共四人,二人身着宽大的长袍,二人身着合身长袍。不论长袍的宽大与否,长袍是男子服饰的主要形制。 【p21】

男主人的长袍主要是宽大的长袍。东北地区:宴饮图中坐于榻上的男主人,衣服部分不清楚,墓葬整理者称“似为长袍”3(图1-41),观其形状似宽大的长袍。

长袍是曹魏男子的主要服饰,宽大的长袍主要是男主人的服饰,而合身长袍主要是包括仆人、御者、乐师等人的长袍的形制。

2、袴褶

袴褶是在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其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裤。传入中原之后,由于其便于骑射的优点,裤褶逐渐为汉族人所接受,同时也改其左衽为右衽,成为汉族人的一种常服。袴在史书中有记载,《三国志》记载:“(管)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3。《三国志》引《江表传》载:“(吕)范出,更释構,著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30,出此可知袴褶在曹魏时期同样也是军人所着之服。《晋书》记载,袴褶是两晋武官的一种服饰,“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3,甚至在正式场合也是武官服饰:“中朝大驾卤簿,次大戟一队,九尺一队,刀楯一队,弓一队,弩一队,队各五十人。 黑袴褶将一人”86。曹魏时期,袴褶也是男女均适宜的一种服饰形制,但是依据本文所收集的资料,袴褶在曹魏时主要是男子服饰,女子穿袴褶的比较少见。唯有东北地区的两名在水井边打水的女仆身着袴褶,除此之外,穿袴褶的多是男子且包括不同身份执事之人。东北地区有在厨下劳动的男仆,共七人。出行图中共十七人,以及出行的兵士共五人,均身着袴褶。西北地区,包括仆人,厨师,农人、牧人,兵士,共二十人左右,皆着袴褶。由此可知,袴褶是一种男女均可穿着的服装形式,且主要是为了便于骑射或进行生产劳动而穿着【p26】

笑侨

5.履以及脱履的习俗

鞋,单者称履,秦汉时履有三种:一为革制,称为踏。《急就篇》颜注曰:“踏,生革之履也”;一为丝制,称为锦履,贾谊所说:“今人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履。”(《汉书·贾谊传》)一为麻履,为穷苦人所穿,又名“不借”。《急就篇》颜注曰:“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不借”主要为麻制,但也有用草或蒿者。敦煌发现的汉代草鞋其编织方法与近代一样。

复底鞋称为舄和屐。舄及履下有木底者,木底大小与履底略同, 用于礼仪场合需久立或走泥湿地时。屐则以木为主,下有两齿,也有以帛为面的。称“帛屐”。屐较舄更轻便,宜于走长路。西汉袁盎曾“屐步行七十里”(《汉书·爱盎晁错传》)。屐之贵者,还可做彩绘漆饰。《续汉书·五行志》曰:“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 作漆画屐,五色彩作丝。”

袜,可布帛制或羊皮制,一般多高一尺,上端系带,多白色。但祭祀时著袜,则为红色。最精者为绢纱制,并绣有花纹。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素绢袜,为当时之上品。

秦汉时有进门脱履之习俗。在屋内,多穿袜行于席上。上朝亦如此,经皇帝批准,能剑履上殿者,则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曹操等少数人曾享受到此种待遇。

民谢罪也要脱履赤足,称为徒跣。同时,男子去冠,女子去簪珥。如《汉书·匡张孔马传》“(匡衡)免冠徒跣待罪”,《汉书·东方朔传》:“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

秦汉时已有手套。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素罗手套,朱罗手套,面里皆用罗。内絮绵丝,形制与今日之手套相似。劳动人民为爱护衣服, 便于工作,还在两只袖子上加以“绨”,相当于今日之套袖。裤子的膝盖上还加上皮做的“蔽膝”,一般宫中奴婢都穿着“绨罐蔽膝”,是执贱役者的服装。(《中国断代史系列 秦汉史·下》林剑铭著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