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临的答复,却让荀氏兄弟感到了猝不及防。

他淡定地陈述事实:“我只闻曹公之名,未曾亲见其人,又怎知曹公资质如何?”

分明是轻狂得堪比祢衡的话语,可由虞临说来,却只让人觉得理所应当。

荀衍不禁追问:“那又是因何?”

旋即,便见虞临一眨不眨地盯着阿彧,回答得坦坦荡荡:“自是因为令君。”

不假思索,任谁皆知此言必是出自本心。

荀衍的眼睛倏然睁大了。

这是什么话?

他诧异之下,险些没能保持正座的姿势,仓促间便错过了弟弟荀彧神色间的细微变化。

那双眸似点漆,光譬灼阳。

似直视曒日,炽热难挡,荀彧不由得垂眸略避,既有些错愕,霎时又是一片柔软。

他一手虚虚握拳,曲起指节,掩饰性地侧抵唇下,方重新抬眸,看向坦然不移的虞临。

这次再开口,他终于不再绕让虞临烦心的圈子了。

荀彧首先提醒道:“曹公与绍,于酸枣曾发扬誓命,凶逆克殄,结为近盟。”

尽管酸枣盟军最终无功而返,曹袁少有私交,后又曾为密盟、相互守望之事,可谓众所周知。

尤其曹公,数次险些灭失,辄得袁绍相救,颇得其恩。

见虞临神色并不意外,显然早知此时,荀彧便继续陈述:“绍出身贵胄,冠绝河北,昔日曹公恭迎帝于许,尊奉天子之命,却仍需避袁氏锋锐方有尊绍为大将军,自身退守司空之事。”

袁绍非但自身名贵,于汉廷而言,亦是得陛下正式赐下金印紫绶的大将军,至今亦未斥贬对方为乱臣叛逆。

“于汉律而言,屠汉之重臣、戮汝南士林之冠冕者,不可谓不罪盈恶大。必遭袁门死士追击,不死不休。”

亦是名不正,言不顺。

即便曹操因此得解官渡之围,也将面临一支士气高昂、欲为旧主报仇雪恨的哀兵,更会因采取卑劣手段而失尽士林之望。

不能堂堂正正地击败名望高崇的对手,失尽道义,有违正统,之后也是自取灭亡。

于真正刃戮袁绍这士林之望的虞临自身而言,更是天下不容,难有善终。

荀彧神色温和,罕有推诚道:“古之舍生取义者,首数聂政,介子。然一为赵襄灭智之仇,一处燕丹危亡之急,兴丧所系,不可以常理论之,更不可轻忽仿效。我知子至有志于劝课农桑,为黎庶谋福祉,是为大才。如今局势纷杂,纵无需美玉韬光,也不宜逞匹夫之勇。还望子至慎重考虑,多多怜惜自身。”

荀衍一言不发,心里却很是诧异。

交浅言深,婉转回护,甚至还采取了些对待顽皮稚童似的吓唬手段……

似阿弟,又不似阿弟。

荀衍悠然凭几,饶有兴致地评价着。

一直安安静静的虞临听到这里,是彻底领悟到荀彧含蓄表达的善意了。

尽管他并不在意荀彧口中那些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但荀彧的心意,却颇让他不知所措。

于是他坐得板板正正,回答得也认认真真:“令君所言,我具已知晓,亦深以为然。”

香人不但田事略知一二,心地也果然很好。

作者有话说:

0.莅事日浅,恩泽未洽:因执政时间较短,对百姓的恩惠尚未全面普及。

出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裴注《吴书》曰:“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

1.聂政:战国时韩国织(今河南济源市南) 人。是当时的勇士,曾为人刺杀韩国的执政官侠累。传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容列传》。

2.介子:即傅介子(?一前65)。西汉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北)人。汉昭帝时受命到西域,刺杀背叛汉朝的楼兰国国王,因此被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