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他亲自护送,才是万无一失。

让虞临暗感遗憾的是,荀彧却像是没有领悟到他的期许,只是在接触到他视线的那一刻,向他莞尔颔首。

虞临:“……”

他也只好颔首示意。

曹丕心不在焉下并未察觉,自己对荀令君的话,远比平日要多上太多。

等问完准备好的课题,向令君展示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后,他明明就该像往常一样,就此礼貌告辞的。

但余光不经意地瞥到仍端坐静听、之前一直不曾发表任何看法的虞临后,他便鬼使神差地改了主意。

灵光忽现,曹丕很快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话题:“丕近闻钟司隶言匈奴部似有异动?”

荀彧仿佛未注意到曹丕的小小异常,温和地对曹丕留心边土异状的做法表示了赞可:“公子聪慧识达,确有此事。”

曹丕关切道:“钟司隶曾以信询阿父,问可曾遣一精射壮士前去平阳……”

虞临:“……”

话题怎么忽然突兀地跑到这上头来了?

二人虽都若有若无地注视着虞临,却无人察觉他在听到“匈奴”一词出现时,很不自在地蜷了蜷指节。

又带着几分欲盖弥彰,将手完全拢进了宽袖之中。

作者有话说:

关于钟繇的拖延症,从他对荀攸的十二奇策撰集16年都没成,导致奇策直接失传这点可见一斑。

出自《三国志 魏书 荀攸传》:“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为此裴松之都忍不住批评。

“臣松之按:攸亡后十六年,钟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于世。惜哉!”

第35章 第35章

射倒南匈奴王庭大纛之事, 虞临并不希望叫荀彧与曹丕知晓。

光是想象必然会接踵而来的诸多发问,他就已经感到如坐针毡。

然而事与愿违,二人的谈话还在继续。

见曹丕对此事尤其感兴趣, 荀彧索性起身,踱至屏风后,将藏于木格中的长箭取来,展示给虞临与曹丕二人。

“这便是由匈奴信使呈上、又经钟司隶遣人送来的长箭之一。”荀彧解释道:“二位若有兴趣,不妨过目。”

虞临下意识地偏了偏头,视线在那箭枝上浅浅掠过。

“多谢令君。”

见虞临的确不感兴趣,曹丕才伸出双手, 低头恭敬接过。

他屏气凝神,仔仔细细地查看起了这支长箭。

他虽年不过十四,却既善射,也好射, 于弓术颇有心得。

凭他的丰富经验,一眼便能认出这无论是箭簇或是箭杆, 甚至连箭栝,都是毫无疑问的曹军制式。

从这点看,那胡廷倒非无的放矢。

“此箭杆为楠木所制, 而非淇园之竹,应属南地。”

曹丕判断出了箭杆的材质后,又开始品评箭簇:“再观此铁椎尚新, 未见锈痕, 且具三棱……还应是近期新制那数批。”

虞临:“……”

他隐蔽地瞥了眼振振有词的曹丕, 又很快地移开了视线。

曹丕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并未察觉到虞临的打量。

他摸索着稍嫌细弱、不知是自然脱落、还是被胡人保管不周才导致凋零的箭羽,忽发问道:“那胡使可曾说, 这支箭是从多远处射来的?”

荀彧回答:“据胡使所言,那弓手同大纛之间,有近二百尺之遥。”

“这绝无可能!”

曹丕下意识地就反驳了句。

即便是最新制的强弓……他阿父赠予他的那一柄,最远最远也就射至近百尺,且那准头都不知道歪到何处去了!

由臂力强健、眼力绝人的高超射手掌控,真正能射到的,至多也就是七八十尺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