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知县正心烦气躁,回头喝骂道,“你想让全城人都送死吗?”

他回头,骂声一顿看着眼前四五个穿着短揭的大汉,目光落在正中的年轻人身上。

“卢老弟进城了?可是有什么事?”知县的神情立刻变得笑容可掬。

卢岩并没有理会他,而是紧走几步,向城门外看去。

确切的说,这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鞑子,以前他们这些盐贩子都是乡村野地之人,鞑子虽然也侵扰村里,但这些刀尖上讨生活的人感觉灵敏大多时候都提前避开了。

这些鞑子身材粗壮一看就是马术娴熟,挥鞭控马几乎是行云流水身上的铠甲也好,手中的兵器也好,总之一切都都远远好过大周的这些守兵。

其他的汉子也都站过来看,看着挑衅般叫嚣的鞑子,墩外百姓一片凄凉绝望的哭喊,面色很是难看。

一旁的知县大着胆子站过来。

话没说完,就听嗖的一声,一只包金的箭簇擦着他的耳边射过来。

知县一声惊叫,噗通坐在地上,其他的守兵被他这一声叫吓得也都抱头蹲下,只有卢岩等人依旧站着不动,看着城门下。

一个鞑子兵挥了挥手中的弓箭,冲城门上的诸人,发出一声哈哈大笑。

就这些鞑子兵,一人可抵他们十人啊。

“二郎!”大汉涨红脸看向一直未作声的卢岩。

卢岩的视线一直看着城门下,面色沉沉,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次进城来是应几个盐商的邀请商量些事,所以大家都穿了便服,统共只有十四人。

“大人,有多少兵马可以调动?”卢岩忽的转身问知县。

知县一怔。

“你,你要做什么?”他瞪眼说道,面上惊恐惊惧交加,“我哪有兵,只有十几个守城的兵。”

他说着指了指城墙下蹲着的兵卫,见他指过来,兵卫们顿时面色惊恐。

卢岩看过去,摇了摇头,这些人还未战已经怕了,怎么可能用。

“二郎啊。”知县叹口气,对这个出身不太光彩,但却是知情知味大手大脚送钱从不吝啬的年轻人还是很喜欢的,不忍心看因为年轻就做傻事,仲手拍了拍他的肩头,“不是老哥我胆小怕死,而实在是这些鞑子兵厉害,你们是打过一些马贼,但那些马贼可不能能这些人比…听老哥的话,跟我回县衙,看吧,不到天黑,这些鞑子闹腾一阵无趣就自己退去了。”

“那这些百姓呢?”一个大汉瞪眼问道。

城门上一片沉默。

百姓呢,鞑子得不到好处,自然要出气了。

城门下又是一阵惊叫哭喊,马蹄声重,鞑子此时已经觉得有些无趣了,要下手了。

鞑子指的是哪里人?

鞑子(或鞑虏)的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

明朝时期,被明军赶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即卫拉特蒙古,今天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两部,在分裂之初,蒙古内部斗争中鞑靼人占上风,相对来说势力较强。明军与之常有战事发生,战场主要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明军如果占据战略主动,战场有时也会发展到现在的外蒙地区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境内。在战争之中,大明军民对于自己的对手的称呼很快也随形势发展,从蒙古人改成了鞑靼人,出于民族间历史和现实仇恨、经济优势、文化心理优越感以及政治军事对抗和斗争中宣传的需要等因素,鞑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蔑称

鞑子,久而久之,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即使随后蒙古内部瓦刺的实力和地位超过了鞑靼,明朝的对手主要换成了瓦刺人,这个称呼也没再发生变化。而到了后来,蒙古各部势力衰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兴起,鞑子的称呼也随之扩展到了女真人身上(事实上女真与蒙古无论从语言还是风俗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当然,当用鞑子称呼女真人时,为将之与蒙古人区别开来,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