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往往称女真人为辽东鞑子,后来又随着女真族改族名为满族,此蔑称也又随之改成为满州鞑子。至于鞑虏,则是鞑子的文言文称呼,没有实质区别。由此可见,鞑子一词实际是从明代开始汉族人对于经常袭扰边境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称呼了,只不过因为自明代始,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主要威胁来自蒙古族和女真族,所以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这样的称呼源自明代和明之前的中华文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始终处於世界领先低位所产生出的自傲和鄙夷。鄙视经常侵扰边境的游牧蛮族,因此产生东夷、西戎、北虏、南蛮,等称谓。“夷”代表的是野蛮,与之相对应的“华”代表的是文明。中国传统观念里华夷之辨的要害就在于保卫文明,抵抗野蛮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蛮对文明的侵略导致的社会倒退文明破坏的悲剧的发生。即便从现代来看,华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极其先进,不容质疑的。
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大昊以前,中国之人若麋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国。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则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从知之也”(这里所说的夷狄完全是一个判别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着野蛮。)
士人瞿太素指出!“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显然瞿太素在这里表达的“华夷之辨”的实质不是国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与野蛮之辨!)--引自百度知道
第91章 厮杀
卢岩等人都看向城门下,忽的一个大汉惊叫一声。
“是谢四娘!!”大汉伸手指着城下喊道。
此时原本紧紧贴着城墙躲避的民众被驱赶出来,绝望而又无助的四散奔逃,却始终逃不过纵马围猎的鞑子。
就在那四散奔逃的人群里,一个背着老妇的女人落在城门上众人眼里。
“是贵子娘!”几个大汉同时大声喊道。
卢岩面色一变,才要说话,另一个人就又闯入视线,下一刻,众人就觉得一阵疾风,再看卢岩已经奔下去。
“哎呀,那个是刘姑娘!”站在大汉中间的瘦小的盐丁顺子,忽的喊出来。
他曾经专门被指派跟随刘梅宝,自然认得她。
“开城门!”伴着一声爆喝,卢岩已经冲到城门前。
城门下已经上了门,顶了重重的门柱,卢岩冲过来,守兵见他一脸凶狠,竟没敢阻拦。
卢岩抬脚踹到一根门柱。
“卢岩!你要干什么!”知县从城门上追下来,面色煞白。
“开城门!杀鞑子!”卢岩口中喊道,手下不停,推开了另一根门柱,就去拉门闩。
“不行!”知县大人扑过去,抱住他的手臂,“你要害死全城的百姓!”
城门打开,城外的民众一定会不管不顾的扑进来,一旦这么多人涌过来,再想要关门就没那么容易了,那鞑子一定会趁势进来,虽然是十几个鞑子,但进了这县城,也不亚于猛虎入羊群。
四周的兵卫也反应过来,甚至有胆小的哭着哀求起来,他们的父母妻儿可都在城内。
“我要去杀鞑子,开城门。”卢岩看着知县大人,一字一顿的说道。
卢岩手里的刀搁在他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