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啊了声,然后热情对李瑜道,“你要是信的过我,苦瓜留我这里我转给王老大夫。”
老板说完,那吃馄饨的妇人都惊诧了,这苏紫什么时候待人这般热心肠了。那可是她们巷子出了名的凶冷脸。
李瑜也没拒绝,反正后面还有往来的牵扯,他道,“那真是麻烦老板娘了。”
谢过老板娘后,他们去医馆,不一会儿就出来。
兜里多了五十五文,一共八十八文。
章有银欢欢喜喜的,嘴里嚷嚷,“药罐、白糖。”
俩孩子特意在他耳边悄悄又重重的说了两遍。
尤其峥宝一副怀疑他能不能记住的目光,让章有银很有意见。他可是反复记着呢。峥宝还说要是卖夏枯草的钱还差那么几文,要他垫付,日后再慢慢还他。
章峥对药罐和白糖的执念让章有银都狠狠感受到了。
所以一卖钱,他就念叨着。
药罐自是可以在医馆买,但李瑜特意绕到了杂货铺子。
挑了个质量中等的陶药罐,二十五文一个。家里那个最便宜的,是十五文一个,用半年不到就烧裂了。再买,还得咬牙买个耐用的。
李瑜有些犹豫,甚至想自己下半年或许不会用到药罐?各种侥幸希冀,最后败在了年复一年,爱在秋冬复发的顽疾上。
最后,李瑜还是买了个。叫老板把药罐装满水试试会不会漏水,老板也乐呵呵的照做。
李瑜捧着观摩,仔细确认完好无损后,才付了钱。
至于为什么这么谨慎?章有银的坑,坑坑不一样。
以前叫他买药罐,结果十五文抱回来一个破裂的。不装水看不出来,一装水干燥的陶面就透出水纹了。
当时章有银怎么说的?他捧着药罐当宝贝,还说真神奇,原本下不来床的阿瑜竟然可以下床了。
可不是把原本奄奄一息的李瑜给气活了。
最后还是和医馆的掌柜闹了番后,才赔了个新的。
不过这个杂货铺子的老板就挺好的,李瑜挑挑拣拣半天,走的时候还给李瑜说类似早日安康的吉祥话。
出了杂货铺子,兜里还有六十三文。
此时正时正午,街上摊贩很多,什么王家羊杂小馆,李家开胃小卤煮,赵家肉夹馍等等,香的馋人。三五孩子一身针线讲究的细布,嘴里叼着糖葫芦啃的龇牙眯眼的。
李瑜看着就想要是水宝见了,那嘴巴不得闭紧点,不然口水真的要直流了。峥宝估计昂着脑袋,一副不屑一顾,又偷偷咽口水。
等今年姜多留点种,来年仔细侍弄,赚了钱就可以让孩子也进城了。
最后李瑜在一个小摊子前,买了十文钱的饴糖,一共十块,每块大拇指大小。看到白白胖胖的丰软糖,两文一块,买了三块,共六文。这糖花了十六文也心疼,但有一两年没给孩子买糖吃了,进城不易,这些糖能给孩子吃半年的。
又去了肉铺摊子瞅瞅。
天气热,肉过了中午没卖出去就容易坏,所以中午开始肉就会便宜点。还会给些零星猪下水等添头。
想吃肉又没钱的老百姓总想?*? 着掐点去捡漏。但城里有钱人多,不在乎那么两三文,只会早早去挑自己满意的肉。
正午去时,肉铺摊子上,只几只苍蝇绕着被挑剩下的肉狂舞。
李瑜刚走到摊子时,身后就蹿出几个百姓争先掏钱买肉,好像怕李瑜抢先了。剩的肉,都是没油水的猪颈肉和猪肚皮底下的泡泡肉,切开有松弛的泡泡,肉质口感很差。
一问要十三文一斤。
还是下等肉。就是没劁过的猪带着尿骚味。
李瑜只叫老板挑三根猪大骨,要劁过的。老板自然很乐意,他刚刚那一堆还准备喂了狗,现在一根一文钱,多了三文。
城里人可舍不得这三文买大骨,起步一个时辰出好汤,柴火禁不住熬。
屠夫那剁骨刀梆梆梆就把骨头砍好,省了自己处理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