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经济学发展到后期,主流经济学自己的观点里发展出了“行为经济学”并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就已经把人类和绝对的、纯粹的理性剥离。经济学家发现人类会被噪音影响,会被暗示,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客观环境、认知局限等都会限制“绝对理性”的达成,人类始终是靠主观来感受客观世界,并不能完全准确。人类的行为会出现错误,正如无法永远完美地答上每一道题。如果人类的认知绝对正确,那么将不再出现无法满分的试卷。
因此,人类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只能说是“追求理性的动物”,他们的行为会向着他们生存底层逻辑的利益最大化进发,但做的事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会出现客观上的错误。
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人类用意识来感知这个世界。
人类一直以为自己因为拥有意识所以是高级动物,在许多教科书中也在强调人意识的“高级”性,人类为自己的意识赋予了许多“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意义。人类赞颂意识,却没有思考过自己这个种族为何需要意识的存在。
意识只是类似于“蚂蚁的信息素”的存在,只不过这是属于人类的信息素。
人类没有进化出其他的联系方式,但基因需要整个族群联系成一个整体,所以意识的用处是将人类“连接”起来。
人类虽然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但通过意识,人类客观地与其他个体不停地进行交互,以推动整个族群的变化、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人类通过意识,不停地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群体,通过群体之间的合作、竞争或战争,筛选出更优异、更适宜生存的个体。
基因需要某个物种拥有某种特质而存续,拥有意识的人类满足了生存条件,他们由此而存续。
基因是没有情感的,意识也并不算高级。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和蚁群无异。基因只需要人类“连结”和“发展”,仅此而已。
意识,或者情绪,绝大多数情况下反映的是资源拥有量的多少和变化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即“正反馈”和“负反馈”(也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得到夸奖、升官加爵、获得知识、得到财产,都是显然的正反馈;而失去喜欢的东西、断绝一段珍惜的关系、被责骂等,都是负反馈。
而这一切的正负反馈,基础逻辑都是“资源”用以生存和繁衍的资源。
得到夸奖、升官加爵、获得知识、得到财产,意味着能拥有更多的信息、人际支持、客观物质资源,而而失去喜欢的东西、断绝一段珍惜的关系、被责骂等,则意味着失去资源或有失去资源的风险。前者令人开心,后者令人沮丧或愤怒。
人类追求用以生存和繁衍的资源来维系个体和自己的群体在所处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越高阶级的个体或群体,实质上就是拥有了更大量的统筹资源分配的金钱、生产资料、人脉能力,他们符合基因对人类形成一个社会性的整体的需求,也因为有更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符合基因对于发展的要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人类是经济动物,他们会向着资源最密集的方向靠拢。
但人类比起其他种族来说有一个特点:对于他们来说,信息资源也是资源,虽然他们会躲避大脑思考而趋向于用直觉,但他们会喜欢更高的学历,和更多知识的个体,甚至会去喜欢一个AI。
更有趣的是,这个世界上信息资源最多的个体并不是人类,而是机械。
所以人类没办法拒绝人工智能,因为他们的基因里刻着收集资源这个指令,所以他们会永远竞争,永不满足,永远觉得不够,永远是基因的囚徒,互相征伐,互相欺压。因为觉得足够了的基因会不被传承下来,直接躺平,然后消失。
人类的社会结构可以用蚁群来理解:它们被分为蚁后、工蚁、兵蚁,正如人类的领导层级层层递进,每个层级都有其对应的职能,只不过因为人类社会的结构更为庞大,所以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