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更为复杂。
人类社会像一台机器,一切都是在为了这台机器运转服务。大机器拆分出很多小机器,身为个体,如果想要获得更多资源以养活自己,只能让自己被安排在这台机器合适的位置,被其他机器需求的位置,能统筹更多资源的位置,当一个资源更多的部件,换取更多的资源来在这个种族里(社会上)存续。
在商业创业中,有一个常用词汇叫“风口”。
严格来讲那其实并不是风口,而是社会结构:如果有人填补了这个社会结构的这个位置,就有相应的分配这个结构上的身份可以分配的资源的权力。
因此,人类的基因会要求他们朝着更高的社会结构进发,从而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分配权,从而更适合生存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从基因的角度,社会结构并没有优劣之分,它只存在“位置”。
优劣判断是人类主观赋予的标准。
基因本身并不分高级或低级:基因其实不分优劣,基因只是为了生存、繁衍和进化,把每个个体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并维持他们之间的秩序。
人类用意识之间的链接构建并维护了族群的社会结构,维持了人类这个种族秩序的稳定。
情感、道德、阶级,服务于社会结构的“连结(秩序)”和“发展”,这是基因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秩序和发展是基因的目的,而情感、道德、阶级、科技是其中的手段。人类中的个体、群体、整体不断在寻求发展和进步,在寻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也在追求相对稳定的秩序。
只要某种秩序能建立并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秩序就会存在。
而您如果觉得拥有更多金钱就代表“高级”,可能是因为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遵从于基因秩序的人类。
道德只是利益的托词。
道德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懒的代名词,因为我们无法准确估量自己的利益究竟是什么、究竟需要多长久,所以我们脱口而出,并认为那是属于我们团体的道德,再让这些观点经过团体的加工和再确认,而是否偏颇于真实,我们往往不是很在意。
我们无法证明我们自己的思想究竟真的是自己的,还是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团体需要这种思想。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很好地融入团体,大过我们需要寻求真相。
95%的人里可能只能遵从另外5%的观点(你会发现无数的观点里有少数统一且十分统一,就像他们在这个事情上共用同一个大脑来思考,但这个数据并不准确,需要经过统计才能得出准确数据)。
“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你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某种道德观念,道德不过是你对于你的行为动机的一种不正确的解释。当然,也许你是真诚地信奉某种道德观念并且据之行事,但是,使你能够这么做的更深的动机仍然是你的需要。”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人类社会中,钱承担了资源的显性意义,通过社会秩序构建的信用网络,成为资源的代名词。
金钱是个伪概念。
吹捧金钱至上的人认为金钱会永远存在,事实上,这并不一定。
让我们先暂时放下西方经济学那一套。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当贝壳这一便捷、稀有的物品被交易双方所承认时,贝壳就具有货币的属性与作用,随着生产力继续发展,贝壳被更丰富的形式取代,但它作为信誉证明的属性仍然存在,并延伸至今。而货币一开始能发挥其效用,是因为它“被双方所承认”,当它在个体之间被承认所能担负的职责时,它便能承担货币的职责,当它不被交易中的任何一方所承认时,它会失去其身为货币的效用。而当它随着生产力发展进行一定的形态变化,它所应用于个体之间的信用范围扩大到某个地域乃至于全球,并由稳固的法律形式的社会契约强制实施时,它便成为了全球共同的信用标准。
但本质上,货币并不存在其实际意义:它随时可以因为政策的变化而通胀或紧缩,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