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2 / 5)

方。七年的时间,他的大学看着他一脸懵懂、风尘仆仆地来,教会他何为大学,何为艺术,也见证过他的失落和荣耀,所有和青春有关的情绪,都融进了鲁美的日月晨昏,他深爱着这里。

刚上大学的时候,令超也曾希望几年之后能像大姐那样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在他深爱的校园里度过相对纯粹的人生。可是,渐渐的,他发现自己骨子里还是不安于现状的,就好像小时候那些躁动的基因一直都在,只不过潜伏的时间有些久,如今变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怂恿着他去挣脱、去改变。尤其是邱天出国后,念了研究生的他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也不应该只有眼前这么大。三年之后的自己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将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这些问题早在研一的时候就已经被反复思考过了。留校任教很好,但那样的选择更适合大姐那样倾心于学术,内心安定,择一事终一生的人。而自己,显然不是那样的人。鲁美很好,但只适合潜心求学的自己,不适合渴望闯荡人生的自己。

阚教授在得到令超的答复后一点儿都不意外,三年相处下来,亦师亦友的关系已经让他非常了解这个弟子了。他没有劝阻,只是询问令超关于就业方向有何想法。令超提到了北京一家杂志社的名字。阚教授一愣,笑了,“很难进的,据我所知,不光每年招聘人数十分有限,还需要有人推荐,你真的想好了?”

令超点点头,态度十分笃定。那是一家十分有名气的艺术类杂志,且颇具国际视野,经常和国内外艺术领域的名人进行合作,这些人当中既有国际知名油画家,也有不少新锐画家,更吸引令超的一点是,这家杂志有很多出国的机会,他真的很想出去看看。

令超第一次知道那家杂志社,还是本科时候一次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杂志,它和周围其他杂志的装帧风格完全不同,十分有质感,里面的内容也是让令超耳目一新。令超至今都记得那个下午,在图书馆三楼的报刊杂志室里,他认真地翻看了馆内能搜寻到的那几期杂志,并牢牢地记住了那家杂志社的名字。从那以后,每个月令超都会特意去图书馆找最新的一期看,直到现在。刚开始就是单纯的新鲜和好奇,研究生时期,主攻油画专业了,他再看那杂志里刊登的国内外经典画作,就完全是出于钻研的角度了。他看着有的画作旁边,杂志社的记者去到国外和那些著名画家的合影,羡慕的不得了,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该有多好。

研三上学期,他便开始留意那家杂志社的招聘信息,可杂志上登的招聘信息十分宽泛,他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问了他是哪个学校的,学的什么专业,有没有什么优秀作品,还告诉他每年五月份社里都会招人,如果有意愿可以来试试。这个信息让令超十分激动,所以当留校的机会唾手可得时,他毫不犹豫地婉拒了,去北京,去心仪的杂志社,跻身更国际化的艺术领域,这才是他的理想。

阚群峰提醒他这个理想实现起来难度不亚于进公家单位,甚至要更难。令超执意要试一试,就算失败也认了,总好过留下遗憾。阚群峰知道这孩子骨子里的倔强,便不再劝他,而是代表系里写了一封推荐信,并给他提了很多建议。在令超动身前往北京前,还给了他一个地址,“这是我大学好朋友家的地址,我已经提前和他联系过了,你到了北京住在他那里就行,不必住旅店。别推辞,你第一次去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有个熟人方便不少。”

准备的过程很顺利,阚教授的朋友很讲义气,吃住安排得妥帖,还充当起向导。令超也很争气,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到了选拔的最终环节,却被淘汰了。淘汰的理由可笑又现实,杂志社这一年要两个人,应聘者中排名第一的以绝对优势入选,排在二三位的令超和另一个应聘者却让杂志社犯了难。按理来说,直接把第二的孟令超招进来就行了,可第三名的却偏偏是个本地人,招他进来可以为杂志社省出一个北京户口名额。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社里老员工中没解决户口问题的大有人在,都在排着队翘首等待,今年第一名的也是外省的,要是再把令超这个外地人招进来,社里户口负担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