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于是让太后和皇帝表态,糊涂账糊涂了,过去事不计较了。你孙贵妃还是当贵妃,孩子也算你一份,唯一改变就是多了皇后和生母一起来养,虽说日后几个妈之间免不得勾心斗角,但怎么说也是把孩子身份给澄清了,该被惩罚人逃脱了处置这多少是对皇帝那边做出妥协。不过这宫里朝中事,后能做到是非分明惩善扬恶又有多少,这样交换,倒是足以让太后满意了。

“下策有么?”她望着徐循,倒是又问了一句。

徐循默然片晌,真好想说:皇后提出不就是下策?可却又不好说,想了下只好摇头道,“放任此等态势继续进行下去,则为下策了。生母不得位,皇嗣如何自安?此时稍一放纵,只怕是后患无穷。”

太后似乎是终于满意了,她意味难测地打量了徐循几眼,忽然叹了口气。

“皇后已经不行了。”老人家终于是漏了一句真心话出来,她有几分痛惜地摇了摇头,“连大义都顾不上……她已是没法再争什么了。”

徐循对此,也只能默然了。

太后支持皇后是为了什么,除了婆媳多年感情以外,还不是因为皇后美德和名分?现除了美德和名分以外,皇后还剩下什么?

可皇后这个提议,等于是把自己仅有筹码全都仍地上来踩……一样是夺子,皇帝疯了才会打压自己爱贵妃,把孩子送给离心离德皇后,不提出正生母位分,就没法占住大义。皇后连这件事都看不通透,还拿什么来和贵妃争?

接二连三打击,到底是让昔年大度宽和智珠握皇后,变成了如今这个反复无常思绪混乱失势者。皇后这后一搏,恐怕不但没有多少作用,还把自己多少残留了一些印象分,也要给败坏掉了。

太后如今既然已经表态,徐循也可以谈谈自己看法。“皇后娘娘自从滑胎以后,元气虚弱,一时没想通也是有。您训诫上两句,把利害点明,以娘娘品性,必不会执迷不悟……”

“帮人没有帮到这一步。”太后并不掩饰自己失望,“这一次,孙氏做得不好。可胡氏表现,也承担不起皇后担子。滑胎至今都一年了,前几个月她做什么去了?孙氏错了七分话,胡氏也错了三分。”

徐循有些不以为然,但她也不能和太后去争辩太后肯定觉得她儿子是没有太大错处,因只得委婉道,“娘娘自从入宫以后,也没过过几天省心日子,前一阵子人又重病……”

有孙氏,胡氏要说多松那也是没有事。太后虽有些不以为然,却也是叹了口气。“这都是命吧!”

徐循便住口不言,并不多说什么。太后沉默了一番,方道,“过了满月,就要写玉牒了!”

这玉牒到底怎么写,就得看这个月内几方势力该如何斗争角逐。徐循点头道,“如今后宫空虚无人,皇后娘娘、贵妃娘娘都不能主事……究竟如何措办,当然应该由您和大哥一道做主。”

话说到这,徐循参赞功能基本已经是发挥完作用了。到底采取哪一条策略,就得看太后自己决定。就徐循自己看来,皇后出下策,太后估计是不会采用了。她支持本来就不是皇后本人,而是后宫秩序和正统,真你要说打感情分话,孙贵妃还未必会输给皇后呢,下策得利者只有皇后,损害却是皇帝和贵妃利益,虽然看似是退了一步,但根本就是没能抓住问题关键。

而上策、中策,太后又会怎么选呢?徐循还真是猜不出来。有可能太后底线是中策,讨价还价用是上策。也有可能太后被皇帝一通说也就改了主意反正,这件事上,太后和她都是一样,要袖手旁观可以,要下场掺和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全凭心意吧。

徐循自认已经是过自己心意了,见太后点头沉吟,便欲起身告辞。太后瞅了她一眼,却又是摆了摆手,把她给留下了。

“不论后玉牒上写了是谁名字,”太后显得是满脸心思,“这养还罢了,教导职责,难道真要交给她那三个娘?”

胡皇后和孙贵妃,不论如何都是经过完善教育,文化水平高,为人处事也比较有水平,起码不是那种上不得大台盘寒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