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谢诏摇身一变从清贫书生成了对面那家大酒楼的少东家,她便再也同情不起来,还加量,没多收他银子不错了,谁知道是不想偷她方子呵。

王献吃了三四日了,总算忍不住问:“虞娘子,这菰米饭里究竟加了何,竟这般香甜?”

另两人没说话,尤其裴垣,自从喝了牛肉羹,就闭上了嫌弃的嘴,又趁王献不备加快了进食的速度。

虞蘅刚才还揣测人家想偷她方子,怎肯老实说,笑道:“哦?许是我们家井水格外的甜。”

谢诏看她笑脸一眼,那样纯净无害,却是一本正经地说着瞎话。

他抿抿唇,抿去舌尖羊肉香。

这菰米饭香甜不涩,滑美温软,是因为蒸饭时浇了些羊肉汤汁缘故,至于为什么旁人尝不出来,兴许是汤汁加得少,或是还有别的调和味道……茭白?或者什么,味道太淡他也尝不出。

谢诏十分了然,虞娘子这是防他。

故无奈开口:“喜欢,便常来,打听人家方子作甚?”

王献嘁了一声:“假正经。”

他只是听个乐呵,“原以为‘人和’,没想到是‘地利’,那以后我可要常来,别处吃不到这般香甜菰饭。”

虞蘅尴尬笑笑,原来谢二郎乃真君子,果然还是她小人之心了。

他们说话间隙,裴垣已经将桌上饭菜尝了个遍,节操掉尽,干脆再夹一块素烧蕈子,明明小砂锅中只有萝卜与香蕈而已,吃起竟然有肉味,好浓郁!

此时店中人已不多,做好裴垣要打包给裴五娘的饭食,虞蘅又端出来一碗煮菱角赠他们:“不会儿便打烊了,这碗菱角赠客人们吃着玩。”

三人皆客气礼貌道谢,那颜值放一起,甭提多养眼了。

虞蘅笑眯眯,并不知情自己又凭实力收服一个嘴硬难驯的客人。

第29章 豌豆糕与辣脚子

过完七夕三日节,又过十来天,便到了中元。

虞蘅起了个大早,带着婢子,提上供果与香烛,到城外道庙里祭拜父母,为自己祈福。

本朝中元节是个“道俗同乐”的好日子,寺庙皆办法会、俗讲,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金犀、五彩衣裳,瓦子乐人演目连救母戏目,官府则忙着联系道场,为那些戍守边境战死的士兵们布施祭奠。

人都堆聚去大相国寺了,她去的小庙里倒没什么人。

因前月梅雨季,墙角长了青黑苔藓,砖缝也冒出来一从从的蕨类,粗粗一扫,竟有好几种能吃的野菜。

虞蘅掰着手指算,牛毛广、猴腿菜、山蕨菜……眼下的蕨菜老,等到来年春天,庙里道士们就有口福了。

年轻道士云游去了,只一个老道带着个小道童守观,白布蓝衫子,在这半山腰上,过得很清苦。

小道童总角之年,头发还不能?O,梳一对稀疏羊角,双颊红红,盯着阿玲手里的米糕眼馋。

老道五十来岁,一字巾下头发已经花白,精神却仍矍铄,斥骂道童“又躲懒,还不看着些火烛”时声音亮如洪钟。

小道童冲着老道背影吐吐舌。

虞蘅被逗笑,分他一块豌豆糕。

豌豆沙绵甜,入口即化,好吃得小道童眯起眼,伸出舌尖来回细细舔上头的甜枣,舍不得咽。

虞蘅在主殿上过香,点了祈福灯,往太岁殿、鲍姑殿里逛了逛,求了平安符,在土地殿化了,又求了财运,得了支好签,这才心满意足回去。

三人来时赁了辆牛车,雇了车夫,就在庙外路边大树下等着。

天清云淡,秋高气爽,虞蘅坐在车上,听阿盼跟阿柳斗嘴。迎面微微有些凉风,绫做的襦衫在皮肤上摩擦,痒得很舒服。

阿盼眼尖地喊起来:“小娘子,那边似有人。”

河岸柳林中走出来两个年轻娘子,看穿衣打扮,应是主仆。

梳双髻的小婢瞧见她们,连忙招手。

主人娘子带着帷帽,穿得也很素净,走路有些瘸,当是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