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删了苏维嘉的手机号. 把手机关了.

一个人继续生着闷气.

21 一地鸡毛

这一年修红的生活似乎走入了一个瓶颈.

和张松分开了. 本来这是去年年底两人共同的决定. 但是今年年后张松的反复, 松妈和苏维嘉的介入, 使修红变成了忘恩负义, 嫌贫爱富的罪人.

张松得到了大家的同情. 修红被所有人唾弃.

张松和修红分开以后, 很快成了黄金王老五. 象他这种老实厚道, 又有前途的年轻人, 是很多殷实人家的女婿首选. 很快, 就有人给张松安排相亲了. 不久, 修红就看见了张松身边出现了一个女生, 据说是历史系大四的学生. 比修红年轻, 长得虽不如修红那么大家闺秀, 却也是明目皓齿, 不失小家碧玉的风范. 家里虽不是大富大贵, 但比小康人家还要富裕一些. 据说她的名下已经有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 就是说以后结婚, 张松都不用为房子发愁了.

而修红自己, 却和苏维嘉莫名其妙地纠缠着. 别人以为她已攀上高枝了, 只有她自己明白: 那只是苏维嘉演的一场说不清, 道不明的游戏.

另一方面, 修红开始后悔上了这个博士.

不光是读博士之后, 找男朋友的面更窄了, 更重要的是, 她的博士导师太难缠了. 让她觉得是自己上了博士导师的贼船.

修红研究生毕业以后, 就留在电镜室了. 主要是负责管理操作透射电镜(TEM). TEM的使用者来自于物理和生物专业. 他们多是自己专业的专家, 但是对于准备TEM 试样和操作TEM并不熟练. 修红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做样品, 二是帮他们操作电镜, 以得到他们需要的结果.

修红后来的博士导师方教授就是修红当时的用户之一.

方教授是几年前从美国回来的海归教授. 据说在英国时, 他在学术上已经很有成果了. 回国短短几年, 建立了一个半导体研究室, 手下有好几个博士生和研究生. 修红帮他做的项目是他新近申请的一个大课题, 是研究的半导体镀导电膜的技术. 据说在国际上这个研究方向现在比较火. 方教授让修红做的是用TEM观察研究, 基体和镀膜之间的取向和结构关系. 这是个难度非常大的项目. 因为方教授的样品必须观察样品的横截面, 而镀膜试样的厚度一般只有不到半毫米厚. 根本无法直接用样品做出TEM的试样. 方教授也只是在国外的资料上看到有类似的结果出来了, 并没有做这类试样的经验. 修红查了很多资料, 最后才确定上方案: 把镀膜样品首先切割成不到3毫米宽的细长条, 特殊的胶水把细长条样品叠加, 粘合成一个小的长方柱, 放进直径3毫米的不锈钢管里, 用特殊胶水固定. 然后切割成小薄片. 小薄片最终需要磨到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厚度, 样品中心部位需要经过特殊工具磨到十微米(百分之一毫米)左右, 然后放进离子减薄机里减薄. 在样品中心被离子穿透的时候, 立即停止减薄. 这样才能保证在样品中心孔的边缘有些非常薄的区域, 才能被高压电子束穿透. TEM就是研究这个区域的微观结构. 对于方教授的样品, 如果运气好的话, 制出的样品的薄区正在硅基体和镀膜的交接处, 这个样品就算成功了. 如果运气不好. 那么样品就算报废了.

第一次做这种样品的时候, 实验室的工具, 辅助材料并不具备. 修红联系机械系的加工车间帮助加工不锈钢细管. 又在另一个实验室借到一台精密电锯来锯薄片. 经过一番努力后, 第一个样品出来了, 运气不错, 薄区的位置正好符合要求. 上TEM观察后, 照了几张照片, 效果非常好. 方教授后来把修红照的TEM的照片, 用在了一篇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上. 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方教授从此对修红另眼相看, 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TEM人材. 一个劲鼓动修红读他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