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年修改了观察室门口贴着的姓名牌,把“031 号实验体”换成了“祝安”。孙医生欲言又止,但方义就站在旁边,代表着诺亚的态度,他没阻止,孙医生也不好说什么。

祝年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让多多意识到“祝安”是他的新名字,他很喜欢的样子,一听到祝年这么叫他,就很老实地过来蹭她的手心。

在意识空间里,他分离出一个会说话的“多多”,话真的是多到不行,但在现实中,他还是那个有口难言,一言不发的透明实验体,有什么情绪都只能用肢体表达。

方义召集了数个技术部门的研究人员,在隔壁热火朝天地开会研讨,商量来商量去,倒是拿出了几个方案,有说要给祝安“染色”的,让他的形体能够被观察到;有说要把他关进笼子里,用红外线激光做全身动捕,在计算机里重构一个人体模型……

祝年看着这些方案,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不是说这些方案不可行,而是统统都没有把祝安当个人看。

她扔下方案书,看看方义,笑着说:“我觉得上次的那手套就不错。”

方义何等乖觉,迅速领会了她的意思,找人用 3D 打印给祝安量身做了一整套从头到脚的包裹服,同时用接近肤色的人体彩绘颜料贴着祝安的脸,浅浅地覆了一层,最后准备了一副咖色的无度数眼镜。

祝年拉着祝安手,带着他在镜子前看了又看,是个很清秀的孩子,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形体可视化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手语编译还没那么简单,祝安的手语学得零散,磕磕绊绊地比划给祝年说是在下层区几个同伴那里学来的,各种方言手势杂糅在一起,有时候连祝年也得分辨好一会儿,想要实现准确录入还需要时间。

折腾了一天,祝安缩在祝年身边,脑袋一点一点的,小鸡啄米似的,显然是困了。虽说脱离意识空间后,祝安的神智渐渐清醒,但也时不时还会有些恍惚,想要深入了解深海的消息也得从长计议。

一切都急不得。

殷如旭他们那边也是。

祝年知道他们刚出城不久,都还没到冲突发生的地方,但就是忍不住着急。方义一边在研究所配合祝年的安排调动人手给祝安做全身检查,一边接收着孟青从前方发来的最新情况。

他们的确还在路上,但分布在晨昏带一线的人类仅有的监测卫星率先发回了气象云图,是个坏消息宇宙悬停造成的恶劣影响还在加剧,晨昏带西侧的极寒区正在向东蚕食。

而本次冲突的主动方 127 号半地下城正处于极寒区扩张的受灾区域,整个半地下城陷入冰封,导致城中居民被迫外迁,难民们一路向东逃离,途径 146 号半地下城时,因试图进入城区避难而与原住民爆发激烈冲突。

这原本只是一起常规的后悬停时代的难民案件,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但往往双方都不持有杀伤性武器,最多也就是一些冷兵器或者拥挤踩踏事件,人员伤亡的数字不至于太大。护卫队也没少处理过类似的情况,处理的难度在于协调双方的诉求和合理安置难民的问题,极少会采用武力镇压。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卫星发回的照片中可以看到,146 号半地下城外尸横遍野,地面都被染成了红色,侥幸逃脱的民众一路赶到了西侧望日塔,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在 146 号半地下城遭遇了一个恐怖的实验体。

据幸存者说,他因为饥寒交迫,极度虚弱,在跟随逃难的大部队东撤时,走两步就要歇两步,一直缀在队尾。冰天雪地里不知道走了多久,长长的队伍前方终于传来好消息。他们说看到了一个半地下城的标志:一棵枯树。树边有个通往地下的入口,而树上系着红绸子,是有人居住的意思。

队伍由此振奋起来,大家的脚步都快了许多,有心急的已经从入口下去了。这个幸存者也勉强打起精神追赶了好一阵子,在精力和体力都几乎要耗尽的时候,终于也看到了那棵树。

但就在他喜出望外,踉踉跄跄地扑向入口时,却听到地下传来凄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