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大梁终于平定边关,急需休养生息,这些人竟为了家族子弟前程不惜绵延边关战火。

白洛溪看的分明,宁王又怎会不知这些世家心中的盘算,正好他早就看这些道貌岸然的瘪犊子不顺眼了。

如今撞到他眼前,可就不要怪他骂的脏。

不等他开火,只听一阵珠帘碰撞声响起,白洛溪缓缓走了出来。

大殿原本争论不休的大臣们渐渐息了声,几位老臣见皇后娘娘目视前方面上无波无澜,心中有些拿不定主意。

原本打算上谏的大臣也止住了上前的脚步,他们心中毕竟还忌惮着前阵子的抄家消消乐。

“正光”

听到皇后娘娘的唤声,一旁低着头的小太监急步上前。

朝臣们看到陌生的面孔不约而同的蹙紧了眉心,皇后娘娘身边一直跟着的是总管太监正保,这个小太监是谁?

而且小太监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样子,这样小的年纪怎么看也不是能替代总管太监的模样。

白洛溪拂过袖口,轻声道:“抬起头来,让诸位大臣看清你的模样。”

正光依言抬头,只是眼睛并没有看向台下,而是低着眉眼定定的望着前方凤袍上的那朵牡丹花。

大臣们不解其意,小太监虽然长的眉清目秀,但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诸位大臣的折子本宫都已看过,难得各位家中儿孙有这番志气,既如此,就按正光的家中情况派遣各家子弟奔赴前线,扬我大梁国威。”

正光闻言低头,眼中一片雾气腾起。

“哦,本宫忘了,听说正光的三个兄长皆是十岁上便投了边关军,不知诸位大臣可舍得送家中儿郎过去?

本宫再想想,呀!瞧我这脑子,怎么就忘了,诸位大臣的儿孙可是金疙瘩,怎好和平民之子一概而论。

本宫便开恩,将各位儿郎的年纪放宽到十四岁吧!

正光,拟旨”

“娘娘三思”

众大臣跪倒在地,一时都不敢赌皇后话中的真假,皇后一向不按常理出牌,谁知她会不会真把自家儿孙扔去边关。

谁家子嗣不是花了心力精心培养出来的,哪里舍得因一时之利真的将人扔到战场中去。

“娘娘三思,大梁与北漠连年征战,百姓早就承受不住兵役之苦,当今之机正是大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之时。”

“清北侯说的在理,娘娘爱民如子,定不会忍心边关百姓再受战火之苦。”

白洛溪眼底冷意逬现,忍不住低笑道:“郑大人和清北侯是主张和谈?”

整个大殿静的落针可闻,倒是衬得二人应是的声音异常响亮。

拥护二人的大臣们见此,都把袖中的折子塞的更远了些。

“诸位大人果然都是体恤百姓的好官,有你们真是大梁之福”

底下的众人听着皇后娘娘咬重的四个字,不约而同的将身子低了三分。

清北侯倒是止住了要低下的头颅,不过和皇后那双冷气直冒的双眸一碰,他心中不禁一跳。

白洛溪微勾唇角,看看,这不又能收割一波贪心的小猎物了吗?

第120章 归朝前夕

重重宫阙,望下去根本分不清一个人的面目。

明甄看着在这里站了快一个时辰的皇后娘娘,不知对方到底在看什么。

她贴身服侍娘娘不过一月有余,如今召月姑姑也入了前朝,她连商量的人都没有,一时竟不知要不要去劝慰一二。

老天好似听到了她的心声,一身大红蟒衣的召月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踏上了观景台。

如今任谁看都看不出她曾是皇后身边那位端肃的姑姑,她如出鞘的宝刀,在她专长的地方发着光。

明甄带着丝雀跃行了一礼,躬身退到了一边。

“娘娘,属下已经将正光送到了穆老将军处,将军说定不负娘娘所托。”

白洛溪微不可闻的“嗯”了一声,正光本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