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那一日, 陈念蹇跟陈小姑一家也来了。
县城人家对于陈三嫂跟陈家二房的纠纷自然是有所了解的, 那流言随着陈念蹇先后考取县试府试案首慢慢消散,如今再得乡试第五,自是议论得少了, 如今见陈家来人,还是经魁老爷亲自到场, 那陈三嫂跟陈家二房的那场风波再次被人提起。
只是, 眼见着陈三嫂对经魁老爷热情欢迎, 于是心里头都明白, 怕是陈三嫂跟陈家二房的事, 双方达成和解, 都过去了。
一个是举人老爷,一个要嫁给了举人老爷, 这陈家,可真不得了了啊!
陈念蹇跟沈帆来陈家, 自然是跟柳青等表哥表弟一样,来送嫁的,张二郎要娶自己的妹妹/表妹,当然要经过他们的考验。
张二郎认识的书院里的书生们, 包括曾四, 则都来帮着张二郎经受考验。
听着外头热热闹闹地, 一首首催妆诗吟起,穿着大红喜色的婚服的陈念莞,被大表姐,柳云等人围坐在梳妆台前,请来的全福人,眉黛轻施,腮红淡扫,而后给她覆上了红盖头。
陈念莞登时就紧张起来了。
“莞莞!”柳氏忽而唤了一句,腔调颤抖。
“阿娘!”陈念莞甜甜地应了一句。
或许是想到出嫁后就在隔壁宅子,她是一点远嫁的自觉也没有。
柳氏听得陈念莞欢快的回应,那心头的不舍跟难过都消散了不少。
也是,便是嫁作了他人妇,也还是就在燕来巷,不像她,当初从柳家村嫁到这儿来那么远,平时要有什么事儿,她马上就能知晓,不会像自己嫁到陈家那般受欺凌。
厢房门口那边喜娘笑着嚷了起来,柳氏将女儿扶到门口,那陈念蹇早在外头侯着了,欢笑声中,蹲下,将自家四妹背了起来,送上了花轿。
陈念莞在轿子里见不着外头的热闹景象,但却听出了鞭炮声跟锣鼓喜乐声里头自家亲人们的笑声。
在晃晃悠悠被抬着从巷头走到巷尾的时候,她想起来自己来到这儿已经足足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她重新拥有了阿娘、妹妹,有舅舅舅母们,表哥表弟们,等等许多亲人,也结识了许多人,张掌柜,曾老爷,曾四,李老爷,等等,店铺里的伙计,分店的合伙人,还成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开了那么多铺子,攒下了丰厚的家底,如今,又将要拥有自己的夫君。
跟上一世自己孑孓孤身比起来,这一世,充实圆满多了。
所以陈念莞对于未来,一点儿不恐慌,甚至,还有点期待。
她还要大展拳脚呢,将来要到京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楼才行!
张二郎哪里知道,此时轿子里坐的新娘子想的不是婚后跟自己这位新郎官琴瑟和鸣,而是沉醉在要开酒楼的期待里,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在花轿前头,领着从巷头走到巷尾,在众人或艳羡或崇拜的眼神里,又走回了自家宅子门前。
从陈家宅子里搬的嫁妆还在陆续搬进张家门口,引来旁边许多人家的艳羡。
燕来巷许多人,都是看着陈三嫂一家从卖鱼腐开始发家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陈三嫂家不仅开河粉店,还将铺子开到府城去了,据说这里头陈四姑娘居功甚伟。
再看陈四姑娘娘家出了一个经魁老爷,外祖家这么多出息的儿郎,再有在眼皮底下一抬抬丰厚的嫁妆,还有一箩筐的喜钱整条巷子都发遍了。
这陈三嫂家就算是女户,可也是起来了,眼下又有一门这么好的姻亲,实在让人不敢小觑。
*
陈念莞被喜娘扶下了轿子,经由红绸牵着,跨进了张家的门槛。
过火盆,跨马鞍,一直走到了主屋。
上座,范山长夫妇正坐着,看着张二郎牵着红绸将新娘子带了进来。
礼官唱礼起,陈念莞跟着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后,才在众人恭贺声中,牵着送进了新房。
便是进了新房,那恭贺声跟欢笑声依然不止,新房外头围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