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 第一百六十七章
赵鹿鸣才不在乎呢。
她想得开,京城里那么多拿她当主角的小说她封禁得过来吗?
尤其她还是个少女,她能看得到的地方,有读书人写她和金国王子的缠绵悱恻,和完颜宗望兄弟的各种爱恨纠葛已经让人乏味了,那一些不入流的地下书店里就出现了她和身边这一大群人的这样那样的玩意儿。
有些是不违规的,有些差不多已经违规了,因此被府尹带队抓过几次,抓到之后从卖书的老板到印刷的老板再到写书的酸书生一起抓,不杀头,但罚个倾家荡产,还要送北边替长公主的母家修真定城去。
考虑到这些人不仅能写长公主和美男,还能写长公主和美女,长公主身边的美男和美男,长公主身边的美女和美女,她发配他们还算是宽宏大量的,毕竟她已经看到不止一本书里写她心理变态,拆散了韩世忠和梁夫人,具体是因为长公主爱慕韩世忠还是因为爱慕梁夫人呢?这个就要看笔者在书中慢慢道来。
所以太上皇闲来无事搞一副花签,她转手就赚了点零花钱,压根不在乎女真人会不会拿着花签编排她。
赚的不多,但积少成多。
时间一转眼就过了清明。
满地都是耕种的人,一场春雨过去,田里毛茸茸地生出一片绿,再有两场春雨过去,麦苗就用力长起来了。
长公主除了巡营之外,还要再看看田地。
风调雨顺,京畿地区一切都看起来很完美,但不能松懈。没有人去刨黄河了,但春天雨水多,到了夏季黄河还是有可能涨水,早春时的清淤工程做得怎么样?现在黄河的每一段看起来是不是都很正常?
黄河正常了,那江淮粮食产地可能发生的问题就会减掉一个。
因此宣徽院的报告没有及时送上来,送上来她也没有及时去看完全是有可能的,毕竟春天大家都很忙,连女真人都在卖力耕种,这时候只能在城市里表演,完全没有下乡巡演的意义,宣徽院这时候能出什么问题呢?
赵鹿鸣先看了一遍各地送来的奏折,偶尔有些小事,比如说蜀中的山路塌方了,砸死了行人,又阻了山路,厢军数量不够,需要征发役夫;又比如说岭南某地今年刚进雨季就开始连天下雨,了不得,某铜矿因为下雨灌水,被迫关了,铜运不过来。
这些事都要朝廷做出反应,有些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就解决了,那朝廷就放置一下;有些会不会演变成更严重的问题,朝廷要做出指示,要派人过去处理,甚至是派人带兵过去处理。
看完了中书省送过来的各地奏报,她接下来看针线处给她整理过的小道消息。
道士们的报告比知州通判的奏报更琐碎,胜在贴近群众,真实性看起来也更高一点,当然也不完全是这回事。
神霄宫有硬性要求,道士们要报当地的粮价和布价,这是第一要务,其次有没有天灾人祸,再讲讲当地的新闻。
其中寿春府的一个道士说,当地有传闻说,附近有反贼流窜。
赵鹿鸣看完之后就说:“把淮南西路六个月内的所有奏报都拿过来看看。”
这是一项工程,小女道们跑来跑去,其中也有曾经摔跤的,不小心给奏折撕破的,这在刚开始都是常事,好在她们现在已经训练有素了。
她几乎看不到她们,她们都变成了一群安静而老练的书吏,甚至会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将各州县的奏折按照由西到东的顺序排列起来。
长公主拿到后,有点差异:“怎么是这个顺序?”
“殿下,淮南西有大别山,”虞允文说,“反贼常须倚山而居。”
有理有据,赵鹿鸣就一本本翻看了。
看了一会儿,确实有一个霍邱县的官员说当地有大批流民经过,但这差不多是半年前的事了。
她想想,半年前,她在忙着北上去河北迎击东路军。
不确定,再看看。
没灾荒,官员口碑不算很好,但也不坏,平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