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注意,真的只有在那个年龄才不太在乎这个东西,所有的都可以共有、分享。所以宝玉说:“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率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环薄命。’如今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罢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有趣,宝玉从来不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就一定是我的,他觉得这是大家应该分享的情感。而且这里也特别点出黛玉跟晴雯之间的感情,她们是同一类型的女孩子,对自己的青春梦想有同样的执著。
“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环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呢。’宝玉忙笑道:‘这是何苦来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他,并不是我说的。’”这就很像两个小孩子之间的对话了。
最后的定稿成了下面的句子。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极妥当。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注意这里的“改”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外在形式,不管是公子、女儿,还是小姐、丫环,甚至父亲、母亲、老师、学生,这些都只是加在我们身上的人世符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最后只剩下两个字,一个是“我”,一个是“你”“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当解脱掉一切外在形式,才还原到两个生命的对话关系。这是作者的惊人之笔,他是借着文学修改之名让我们还原生命的本源之实。它非常像禅宗的语录,其实在真正的青春里,世俗伦理的定位都不存在,他们在乎的是“我”与“你”这个更本质的关系。
所以这一句话一出来,她猛然发现这个诔文不再是哀惋晴雯,而是哀惋她自己,这四个句子应该是《红楼梦》的谶语。古人都相信文字会无意间暗示命运,有点像庙里抽到的一支签。大概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古代就一直很流行谣谶,“谣谶之学”就是专门研究老百姓间流传的歌谣。那些歌谣很奇怪,能够预示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例如东汉末年,董卓入主洛阳,洛阳便流传民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便是将“董”字离为“千里草”,将“卓”字离为“十日卜”。“谶”是超越于我们理解之外的一种神秘的超经验。因此“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已经预告了黛玉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