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知道了”,执政者到底在想什么,以及他将如何处理此事你无从知道。这里贾母的“知道了”,是说天意不可强违,她已知道这四五代繁华的没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贾政也很不喜欢孙绍祖,觉得当年他的祖父出身那么低,能爬到现在这个位置,全靠巴结权贵。我想这也是官场的智慧,因为这样的家族迟早是会报复的。真正的门当户对是大家平起平坐,比较有共识。可是那个靠拍马屁、奉承,今天送你这个,明天给你那个爬上去的人,等到有一天他真的大权在握,所有的屈辱感就都出来了,很可能会反过头来整你了。而孙家是最危险的,三代都在巴结,可以想象屈辱有多深。所以贾政不想把迎春嫁给孙绍祖,绝对有这个原因。“因此倒劝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我常说《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为自己,或者为后代寻求真正的幸福跟平静,其中提供的智慧能让你对人世有更通达的观照。在现实社会里,《红楼梦》可以用来观察今天官场的起起落落,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注意,对迎春出嫁这件事,为什么贾母不同意,最后不得已只说“知道了”?为什么贾政会“深恶孙家”?这其中充满了人生智慧,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段,里面流露着作者非常沉痛的回忆,他们家族看到的这类事情太多了。
“宝玉却从未会过这孙绍祖一面的,次日只得过去聊以塞责。”注意宝玉就是曹雪芹,这很明显是作者的态度。我们一再提到作者写人物写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我一直很佩服这一点。我自己总做不到对人没有偏见,或多或少总是觉得这个人我喜欢或不喜欢,可曹雪芹非常奇特,他总能做到不含偏见。这在现实中可能会受伤,可是在文学上却很了不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最精彩、最真实的人性。
“只听见说娶亲的日子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等事。”注意,只有住在大观园里的人才具备青春的特质,只要一出大观园,就表示青春结束。所以当迎春一被接出大观园,宝玉“越发扫兴了,每日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得说陪四个丫头去,更又跌足自已叹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这句话实在不太容易理解,在今天看来,姐姐要嫁到台东去,家族也蛮不错的,他干吗要顿足捶胸地说这样的话?可是细想想,只有在初中、高中这个年龄段,班上有同学转学或者休学,你才会这样难过,觉得大家本来好好的在一起,怎么会少了一个人?这就是青春的天真和浪漫,总觉得大家可以能天长地久。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紫菱洲是迎春住的地方,宝钗搬出去时,宝玉也曾到蘅芜苑“徘徊瞻顾”,用最通俗的话说是“人去楼空”。我们也常常会到自己读书的校园里走一走,那一刻不见得有多悲伤,只是一种怅惘,觉得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消失了。记得有一次北一女的百年校庆请我去演讲,我在那里看到很多白头发的老太太在用手抚摸窗台,当时就感觉这个动作很有趣,后来我就写了一首诗,我想那个窗台上一定留有她们青春的指痕,这里边有很奇怪的青春的怅惘。
后来宝玉就变成了悼亡者,到蘅芜苑、紫菱洲、潇湘馆去哀悼各种不同形式的离去。
这一回在《芙蓉诔》之后,由晴雯带出了黛玉,又从黛玉带到了迎春,接着从迎春带出了香菱。大家要注意这个线索,就是说青春的挽歌一旦改成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就不再是对特定对象的哀悼,而是对整个青春的哀悼了。
如何由迎春牵出香菱,在文学上也是个有趣的技巧。因为迎春住的地方叫“紫菱洲”,香菱的“菱”字出现了。我常想,作者在用很多的线去编织这部小说时,手法非常巧妙,里面一环扣一环,节奏非常紧凑。在香菱出现以前,宝玉见紫菱洲“轩窗寂寞,屏帐萧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