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思考过的,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可是她这样也很辛苦,因为永远是在迎合别人,最后她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了,甚至她跟宝玉的关系也是如此。宝玉跟宝钗一直不能很亲密,就是因为她没有真性情。

有一个王熙凤在那边打趣,又有一个宝钗这么懂事,贾母更加高兴了。第二天贾母就先送了一批生日礼物给宝钗。那“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不须多记”。

至二十一日,就是宝钗生日了,贾母的内院中就搭了家常的小巧戏台。清代贵族看戏并不是到某个戏院去,而是请外面的戏班子,在自家院子里搭小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昆腔”就是昆山腔,起源于江苏昆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昆曲,昆曲后来也分北昆跟南昆;“弋腔”就是弋阳腔,是起源于江西,也是南方的曲种。戏曲比较大的一次改革发生在慈禧太后执政时期,慈禧觉得昆曲太优雅,文辞华丽,典故太多,如果没有受过长期熏染,很难听懂,她更喜欢当时新兴的皮黄系统的剧目,比较活泼、自由,因此后来皮黄的京剧便取代了昆曲。可这几年昆曲又慢慢兴盛起来,像台湾最近就连续请了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来演出。

他们“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这自己人里包括了谁?黛玉。有没有感觉到其实作者很有趣?在他的眼里,黛玉是自己人。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宝钗要过生日了,可这个十五岁的生日竟然由贾母亲自吩咐请客、演戏,黛玉当然有点不舒服,所以宝玉这天特地早起去找黛玉,找到她的房里,“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你看林黛玉的反应,她冷笑说:“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又在吃醋对不对?林黛玉的生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排场。林黛玉一直有种不安全感,作为孤儿,她一直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她总要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如今宝钗被重视了,她就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宝玉就说:“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宝玉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很好,你有委屈,我就帮你把委屈解决了。一面说,一面拉着黛玉起来,去吃了饭。

“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这都是细节。因为宝钗是这一天的主客,戏是为她演的。可宝钗这种懂事的女孩,在这么多长辈面前一定要推让,最后没有办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西游记》是热闹戏,作者虽没有明讲,可我们知道宝钗绝对不是真的爱看《西游记》,她为的是讨贾母的欢心,所以“贾母自是欢喜,然后命凤姐点”,凤姐也是聪明人,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更爱“谑笑科诨”,“谑笑”是开玩笑,戏曲里讲话叫“白”;动作叫“科”,“科诨”就是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逗人笑,也叫插科打诨。凤姐就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这也是一出好玩的戏,贾母果真更加欢喜。

然后命黛玉点,黛玉就让薛姨妈、王夫人等来点,贾母说:“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还让他们点呢!”祖母疼孙子辈,干脆就把中间那一辈给略过去了!在贾母眼里,媳妇辈本来就应该服侍我们的,我干吗要请他们吃酒看戏!“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方点了一出。”

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没有讲黛玉点的是什么戏。黛玉也很聪明,心说你宝钗、凤姐不是讨好贾母吗?看戏是我自己的事,我要点自己喜欢看的戏。在此,能看出作者对黛玉带有某种欣赏。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能保有自我很不容易,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不顾别人就是自私,可是作者却认为人其实没必要这么虚伪,推来让去的结果,看的都是别人喜欢的戏。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系统,儒家的价值系统总是提醒我们要多为别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