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刘姥姥的反应:“刘姥姥接来一口吃尽。”乡下人哪懂什么品茶,口渴了喝就是了。然后笑着说:“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淡”是给品位很细致的人品的,她把这当成是乡下的茶,多熬一熬,最好熬一大桶放在路边,给人解渴那样。说得“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再看其他人,“都是一色瓜皮青描金的官窑新瓷盖碗”。我们知道宋代五大名窑是指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的“官窑”是南宋朝廷专设的御用瓷窑,在杭州附近的山上开的新窑口,由官方亲自指导。现在杭州专门成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大家如果去杭州的话,可以参观一下那个博物馆,做得非常好。我也曾去过,是走在玻璃上,看底下遗址的状况,还有几个成品,可以辅助了解当年的官窑。官方的东西有时候会比较炫耀,但因为南宋有很高的文化,所以虽是官窑,却非常淡雅,有一种文人气质在里面。这种官窑非常珍贵,南宋以后就制作得很少了。到清代就有了仿官窑,而且里面加了描金,真正的南宋官窑是没有描金的。“瓜皮青”是一种淡淡的绿,有点像甜瓜皮的淡青色;“新瓷盖碗”指的就是清朝仿官窑。

倒了茶之后,“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注意,下面是最重要的一段。妙玉虽然很尊敬贾母,可她还是觉得贾母的品位跟她不一样;真正有品位的就是宝钗和黛玉两个人,所以妙玉拉她们去别处喝。你看,妙玉的分别相到了这个程度,不要说她看不起刘姥姥,其实在她心里,连贾母也看不起。所以等一下会看到,贾母喝的是旧年存下来的雨水,而黛玉她们喝的是梅花上扫下来的雪融化的水,这里全都在讲妙玉的分别相。她心里可能觉得,这些东西给贾母她们喝,有些糟蹋了,她要给懂的人喝。

我觉得她这么想并没有错,品位本来就是如此。假如你碰到一个知音,真正懂那个音乐,懂那个茶,你会有一种快乐。可我同时想讲的是,修行到最后,就是要碰到这个东西:当你最珍惜的东西被糟蹋、践踏的时候,你要怎么去修行。

下面这段很有趣:“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妙玉没有请宝玉,可是他看到了,觉得她们一定要干什么,所以也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就是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这里面也有隐喻,黛玉坐在妙玉日常打坐修行的蒲团上,她大概也要修这个行。“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来。”你看妙玉多么看得起这两个人,亲自扇火煮水。

宝玉刚开始在偷看,后来就走了进来,笑着说:“偏你们吃梯己茶呢。”“梯己”就是“体己”,我们现在也这么说。三个人笑着说:“你又赶了来作什么?这里并没你吃的。”就有点故意逗他。妙玉刚要去取杯子,“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道婆就是与妙玉一起修行的尼姑,她把刚才贾母、刘姥姥等人喝过的茶杯要收进来。“妙玉忙将那成窑杯命道婆:‘不用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所以这一回全部在讲妙玉的洁癖,一层一层的洁癖。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跟“瓟”都是瓜,“斝”这种器物有一点像爵,不过爵是酒杯,上面有一个流口;斝是温酒的,没有流口。瓟斝等于是用瓷器仿古代青铜器斝的形状制成瓜状的茶杯,你看,妙玉玩古董玩到了什么程度。上面除了“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小真字”就是楷书,“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赏于秘府’一行小字”。你看这个东西多了得,王恺收藏过,苏东坡赏鉴过,现在拿到苏富比去拍卖,价格也是吓死人。“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大家知道篆书相比隶书、楷书,曲线比较圆润,所以用“垂珠”来形容。“”是一种器皿,“点犀”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前人们认为犀牛角里那越来越细的空间,是有灵性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