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
宝钗跟黛玉这两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彼此吐露了内心最深处的心事。这种友情很单纯,只是一种分享或者分担。就像我们在年轻时交往的朋友,你会整天想跟他待在一起,就是为了有喜悦可以跟他分享,有忧伤可以让他分担。加上黛玉本来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宝钗走了以后,所有的人生感触都在黛玉心中翻腾。“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霡霡,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重,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乐府诗”是从汉代的民间歌谣中整理出来的,所以不像文人诗那么难懂,而是比较朗朗上口。黛玉随手拿的正好是“乐府诗集”,看到的又正好是《秋闺怨》、《别离怨》这类描写女孩子离愁别怨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仿《春江花月夜》,写了一首诗,并取名为《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一首非常美的诗,描写了这首诗的作者张若虚返回故乡途中的落寞跟孤独。其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名句,提出了关于宇宙本质的天问。整首诗一共三十六句,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五个主题,也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五个意境集中在一起。我们知道清人编的《全唐诗》有几万首,但这首《春江花月夜》被清朝人评价为“孤篇盖全唐”,可以说是唐朝第一个打开文学大格局的伟大作品。以前我给很多朋友上课,一起欣赏过这首诗。所以黛玉的这首《秋窗风雨夕》,其实也包含五个主题,就是秋天、秋窗、秋风、秋雨跟秋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首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得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情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霡霡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首诗中写了她对秋天的感伤。基本上是用一个“秋”字,来贯穿所有的意境。在秋夜失眠的时候,一个人孤独面对着蜡烛,蜡烛的泪一直在流,就像人的眼泪一样。黛玉有一点借蜡烛燃烧自己自喻:自己的生命还如此年轻,可是却在一点点地消耗。
我们可能会觉得,如果黛玉不这么敏感,不这么感伤,那么她的身体兴许会好一点,也许能活得久一点。可是对于黛玉来讲,她只想活得灿烂、美丽,就像蜡烛一样,而不要求活得多么长久。这里面有一个隐喻,隐喻我们的生命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想要活得圆满,活得长久,就不能那么敏感、那么投入;如果想要自己的生命充满热情,就会消耗自己的生命。在这两种选择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林黛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我们一直觉得林黛玉是一个悲剧角色,她焚诗稿断痴情,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斩断了自己对人间的牵挂;可是不要忘了林黛玉也是一个骄傲的角色,她以这样一种结束成就了另外一种完美。因为在《红楼梦》十二金钗里,她是真正完成自己,不使自己的生命遭到践踏的。我们看看薛宝钗后面的命运是什么?她后来嫁给了贾宝玉,可是宝玉并不爱她,然后就离家出走了,所以薛宝钗等于是独守空房的新娘。这是好的结局吗?我觉得未必。
我相信今天的父母、长辈、老师,没有人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走林黛玉的生命道路,我们都希望她是薛宝钗。可是我今天大胆讲出来,薛宝钗的命运真的比林黛玉更好吗?她嫁给了一个根本不爱她的男人,那个婚姻其实只是一个名分而已。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向度,《红楼梦》提供给我们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们很难比较优劣,或者说也不应该比较,只是不